第一節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教案
第一節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教案
第一框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
●從容說課
第一,第一節講述世界的本原、本質問題。承認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這既是一般唯物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礎,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它包括兩個框題,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先講述自然界的客觀性,再講人類社會的客觀性。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來說,第一節講述的是它的第一方面,即物質與意識哪個是本原,哪個是第一性,哪個是第二性。第一節的思路不是消極地敘述自然與社會的客觀性,而是在指出意識對自然和社會發生作用的同時,說明世界的客觀性。尤其是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哲學,好像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新奇、茫然,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講究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使他愛學,打好基礎。
第二,第一框題的根本內容是,論述自然界的客觀性。在教學方法上,在利用三大起源的科學材料說明“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時滲透了地理、生物等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而對于“人類產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這一教學重、難點,精心設置疑問,讓學生根據事例得出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辯證思維能力。
第三,在教學手段上,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識記“客觀性”,理解自然界的客觀性。
能力方面
使學生通過學習課文,聽取教師講解和議論等途徑,學習哲學理論對事例分析的方法,從而體會怎樣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的思維。
覺悟方面
旗幟鮮明地進行無神論教育。
●教學重點
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特別是“以改造自然物”來看。
●教學難點
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人們既然可以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物的形態、屬性,這和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是否矛盾。
●教學方法
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為輔,交叉使用講解、談話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人類誕生以來,一代又一代從事的兩項基本活動是什么?
[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決一個出發點問題,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那么,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應了解“實際”,即客觀物質世界。
[師]客觀物質世界包括什么?
[生甲]山川湖泊,日月星辰,土地、森林、自然資源等。
[師]這些東西屬于哪個領域?
[生乙]自然界。
[師]好。客觀物質世界僅指自然界嗎?
[生丙]還包括人類社會。
[師]第一節正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個方面來說明世界的客觀性的。我們首先來說明自然界的客觀性——
[講授新課]
一、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板書)
(在講授新課前應要求學生預習)
[師]請大家看書p6的1~2自然段,(2分鐘)這兩個自然段說明什么問題?
[生甲]人們很早就思考天地萬物和人的起源問題,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回答了世界本質問題。
[師]好,關于世界的本質問題,有許多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有興趣的可多讀一些這方面的書,不過,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質問題,下面,我們就先從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