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教案
無論是利用自然還是改造自然,必須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這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3)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板書)
(多媒體顯示)
荷蘭曾以“圍海造田”而聞名于世。經過800多年的努力,荷蘭國土的1/5是“造”出來的。荷蘭人用珍貴的土地發展蔬菜、花卉種植業和畜牧業,從而成為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之一。
如今,荷蘭人因造地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大面積的灘涂和沼澤被抽干水,形成了陸地,使該地區和附近地下水位明顯下降。過去35年中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0.07m;一些水利工程改變了河道,部分河流入海口出現了泥沙淤積現象,因而不得不頻繁地進行疏導;在人造土地上過量地施用化肥,污染了田野和含水層,使許多植被銳減,有的甚至已經絕種;本來多雨的荷蘭,近年來屢屢出現干旱,飲用水源受到威脅。有關專家已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指出必須對傳統的以人類為中心的做法進行糾正。為此,在20世紀90年代初,荷蘭政府通過了一項大規模的“回歸大自然”計劃,要求把大約24萬公頃良田毀掉,使之重新變成森林,沼澤和湖泊。顯然,這一工程會使部分農民的利益受損,但政府決心很大,聲稱要為子孫后代負責,計劃要堅決執行下去。
[師]從精心造地到忍痛毀地,說明了什么?
[生]人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
[師]人如何才能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呢?
[生]順應自然。
[師]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不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違背規律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荷蘭精心造地,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遭到報復。所幸的是荷蘭人終于認識到了這一點,政府通過一項大規模的“回歸大自然”計劃,忍痛毀地,且收到一定成效。我們以前搞了許多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的事,現要“退耕還林”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課堂總結]
本課時講了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無論是人類產生前還是產生后,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都不依賴人的意識,是客觀的。重點理解人類產生后的兩種情況,尤以改造自然物這個方面為重。自然界的客觀性也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啟迪,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適應自然,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造福人類。
●課后作業
一、選擇題
1.關于人類的出現問題,大量的科學材料表明
a.人類先于自然界就早已存在
b.人類是與自然界同時出現的
c.人類是在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上才出現的
d.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自然界才逐步出現的
2.對于自然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
a.自然界是神的意志的產物
b.自然界是人的意識的產物
c.自然界是生物進化的產物
d.自然界本來就是客觀存在
3.人們能夠利用木料制出桌椅來,體現了人們可以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使自然物人工化。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礎與前提是
a.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b.人本身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物
c.人有動物所沒有的制作能力
d.客觀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屬性
4.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認
a.自然界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
b.人類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c.人的意識對自然界具有相當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