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精選5篇)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篇1
〖重點〗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區別。
〖難點〗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素質要求〗
知識方面:
理解:
①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用實例表明,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②怎樣從主觀方面入手,力求使意識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能力方面:
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教會學生能夠對一種認識進行判斷,指出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并指出其產生的主觀原因,繼續體會哲學的思維要求,學會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覺悟方面:
⑴通過立場不同會影響認識正確與否這一觀點的教學,引導學生提高覺悟,以人民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正確對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⑵能夠知道“不可知論(教材未出現這個名詞)”不利于人們改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重點解決辦法】
1、在第二節中"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是重點。因為:第一,明確該問題就容易明確 "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觀點。第二,有思想教育意義,對于學俺自覺提出要求,使由己意識得以正確具有重要意義。講解這一問題時,一-"通過一些例予,運用比喻說明,二是按課本講解正確認識和錯誤認識的客觀原閡稠壘溯痰遲,著重從主觀上分析三方面的原因和怎樣才能獲得正確認識。
【難點解決辦法】
1、"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是難點。突破難點,第一,要利用教材強調這早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既然人類在實踐中能夠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那就說明原有的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規律的,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第二,適當作一些理論補充:一是客觀事物有相對穩定的一面,這給人正確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從認識主體看,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逐漸完善的大腦是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三是從認識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維能力,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提高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復習提問
(l)意識和人腦的關系表現為 ( a)
a.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
b.意識依賴于人腦,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c.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源于人腦
d.意識是人腦的產物,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
(2)哲學家費爾巴哈說:"如果上帝的觀念是鳥類創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長著羽毛的動物,假若牛能繪畫,那么,畫出來的上帝一定是一頭牛。"這段話說明了 ( c)
a.上帝的觀念完全是人主觀幻想虛構出來的
b.上帝的觀念是不存在的,因為上帝是不存在的
c.上帝觀念是對客觀世界的某種原型的虛幻反映
d.上帝的觀念是存在的,因為上帝是存在的
(3)什么是意識?正確和錯誤的意識是否反映的都是客觀存在呢?
導入新課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但無論正確與否,意識都是根源于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那么,意識為什么會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呢?意識能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呢?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節第二框題。
二、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板書)
(學生粗讀課文。)提問:課文 l、2段(第16頁最后兩段)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1.實踐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板書)
世界上還有一種觀點是:“懷疑論”和“不可知論”。這種觀點對人們的行動會有什么影響呢?"想一想"。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它會使人們放棄認識世界的主觀努力,從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動失去正確的指導。我們青年學生將來都要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都要參加改造世界的實踐。為了正確有效地進行實踐,我們必須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l)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板書),舉例說明。(提高學生對人們有能力正確認識世界,通過實踐和努力學習可以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必要性的認識。)
(2)人們的意識是有差別的。(板書)
①雖然都是正確的意識,但不等于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
②人們的意識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其原因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
2.產生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的主觀原因(板書)
(學生粗讀課文找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立場不同;第二,世界觀不同;第三,知識構成不同。)
(l)立場不同。(教書)
為什么立場不同,產生的意識不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①從觀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視覺反映不同。
②從階級社會中人們認識事物看,階級立場不同,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引導學生分析,馬克思語錄“窮人和商人意識:為什么不同?(教師最后歸納。)強調人們的利益不同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舉例:物價調整。
看“漫畫”,“議一議”。(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漫畫”從表面上看,四個“伯樂”以自己的胖瘦高矮為標準來評價馬的胖瘦高矮,但從深層次來看:人們一旦以個人利益為立足點)就不可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怎樣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形成正確意識呢?"議一議",舉一些實際例子,例如:關于當前國有企業"下崗"問題;依法"納稅"問題;見義勇為問題;"插隊"現象問題;遵守交通規則等,讓學生討論回答,其中有正確和錯誤的意識。立場問題是利益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利益問題。由于人們的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導致了正確與錯誤的反映。那么,我們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o) ,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人們的具體利益是有差別的。如果離開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把各自的具體利益作為立足點,觀察問題時就不可能獲得正確認識。因此,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是我們獲得正確認識的基本前提,是我們應當永遠堅持的立足點。
(2)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板書)
“想一想”為什么孔繁森等先進模范人物受到人人稱贊,一些損人利己的人和行為遭到大家的唾棄。但也有相反的評價。
(教師歸納。)
世界觀不同,觀察與思考的方法不同,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確。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態度是否正確,不僅影響著他的人生道路,而且會影響到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3)知識構成不同。(板書)
提問: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正確與否,對他認識問題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一個人原有知識正確與否,極大地影響著他對新的認識對象的理解。一般說來,原有知識正確會有助于正確理解新的認識對象;原有知識錯誤,則可能導致新的錯誤。因此,我們在學習時應注意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科學理論知識。同時,每個人在以往的社會環境和自己的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同樣會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s
“議一議”。(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或提問回答,教師歸納。)
一個人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對新的問題正確認識的可能性越大;一個人對知識規律性的聯系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就越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3.我們應當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板書)
(學生自學第20頁第7自然段,重點閱讀黑字。)
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課文著重從主觀方面分析了產生正確與錯誤意識的原因。我們要使自己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就必須端正立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鞏固新課
(l)如何理解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2)要做到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從主觀方面,我們應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質。
板書設計:
意識能夠地反映客觀事物: ⑴、為什么? ①、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
②、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③、客觀事物有相對的穩定性,人有高度發達逐漸完善的大腦
⑵、造成正確與否的主觀原因: ①、立場不同
②、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不同
③、知識構成
⑶、怎樣獲得正確認識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篇2
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高中政治《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說課稿范文,希望老師們通過閱讀全文,可以真正了解說課稿的格式及寫作要求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政治《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設置依據了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 二是意識能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問題。前一節課“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反映”, 強調的是意識來源于物質, 表明意識是第二性的東西, 是屬于哲學問題的第一方面內容。而本課“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則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方面的正確回答。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肯定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對意識具有決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認意識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同時,讓學生弄清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方面的原因,幫助學生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歷史和現實條件為基礎,做出積極的主觀努力,盡可能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
(1)理解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2)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 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3)怎樣從主觀方面著手,力求使意識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4)“知識不可知論”不利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2、過程和方法:
(1)幫助學生繼續體會學哲學的思維要求,主要是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2)培養學生能夠對一種認識進行判斷,指出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并指出其產生的主觀原因。培養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立場不同”會影響認識正確與否這一觀點的教學,引導學生提高覺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正確對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通過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制,從中體會基因的神奇之美,并從人類的意識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來體會思維(意識)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通過欣賞課本第21頁的唐詩和第22頁的漫畫:四“伯樂”相馬,從中體會唐詩和漫畫的藝術美和思辨美,要求人們看問題要端正立場。
(三)教學重點:
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四)教學難點:
(1)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2)讓學生能夠站在正確的立場上分析問題。
(五)教學手段
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特別是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 展示古詩朗誦、漫畫展示, 錄像幻燈應用等, 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也使課堂氣氛活躍, 有利于良好教學氛圍形成。
二、說教法:
為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完成,結合學生實際,本課教學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案例法、討論法、歸納法
1、案例法。案例教學法從真正意義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將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起來。本課的內容雖然重要,但學生在理解上難度不高。同時哲學的理論與實踐必須很好的結合起來,單純的哲學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案例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之感受到哲學原理就在我們生活周圍,每時每刻都在發揮作用,在本課案例的選擇上我主要選用的事例有:科研工作者對曙光系列高性能計算機的研制;人們對基因的認識;不同的人對豬的不同認識等。
2 、討論法。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鑒別、分析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和實踐能力。討論法能讓學生真正的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3、歸納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積極討論的基礎上,學生歸納得出結論。
三、說學法:
學生要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觀念,自覺外化成為自己的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行動,必須充分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比較、分析、歸納等達到認知和行為上的教育目的。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出示案例—— 閱讀教材——熱烈討論——分析案例——歸納總結,以達到深刻領會知識并靈活應用知識的目的。
四、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難點的突破
出示材料: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制
提出問題:人類為什么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材料進行討論。
學生列舉事例(如:克隆技術、對“非典”病毒的研究、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
概括總結:
認識的客體:客觀事物有其固有的屬性和規律
認識的主體:人的認識能力在不斷提高
認識的基礎:人們的實踐在不斷發展
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提問:這句話又給我們什么啟示?
知識要創新 ,要正確地認識世界,人們就必須參加實踐,努力學習以獲得科學文化知識,樹立創新意識。
通過以上教學,達成知識和能力目標1和4,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2。
(二)教學重點的突出
1、教師出示小豬圖片,問:豬有什么用途?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大家的答案雖各不相同,卻都可以看做是正確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不等于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知識要求同,更要求異,需要不斷創新。
2、教師設問: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是不是每個人的意識隨時隨地都是正確的?如果有正誤之分,是受那些因素的制約?
學生閱讀教材,初步了解。
(1)教師出示三則材料:
材料一:
下 雪 了
秀才:大雪紛紛落地 官員:都是皇家瑞氣
財主:下它三年何妨 窮人:放你娘的臭屁
材料二: 唐詩:“桑條無葉土和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材料三:請同學看第22頁的漫畫《四“伯樂”相馬》
學生討論:為什么會對相同的客觀事實有不同的反映?這對我們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時有何要求?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人們的利益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對同一客觀事實的反映和評論也會不同。即:
立場不同
因此,站在人民的根本立場上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是獲得正確認識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們應當堅持的立足點。
(2)教師出示兩則材料:
材料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葉劍英
材料二:
樹上有三只鳥,“啪”,開槍打中了一只,問樹上還有幾只鳥?
議一議:
1、李商隱和葉帥為什么同時寫黃昏卻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2、對樹上還有幾只鳥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回答?
3、這對我們有何啟示?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歸納:
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也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確。因此,我們應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應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助于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
(3)出示材料:
材料一:對晚上墳地綠光,人們有哪些說法?
材料二: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的人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有的人要么忍氣吞聲,要么鋌而走險。
想一想:為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或行為呢?對我們又有何啟示?
學生討論回答后,教師歸納:
這是由于他們的知識結構不同。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信息選擇加工的過程,選擇什么與怎樣加工,在與人們利害無關的情況下,首先受到原有知識的影響,人們總是習慣于用原有的知識去接受新的信息。因而,知識性質的正誤和數量的深廣度,就會影響對新的信息的認識。所以,一個人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對新的問題取得正確認識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要求我們要多學習科學理論,以正確認識事物。
綜上所述,請同學們想一想:
怎樣才能獲得盡可能多的正確認識呢?
(學生總結)只有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我們才能在正確認識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到此,我們達成知識和能力目標2和3,并完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1和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過程和方法目標1和2。
五、說板書設計 略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篇3
1.4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
①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用實例表明,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②怎樣從主觀方面入手,力求使意識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能力方面
運用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教會學生能夠對一種認識進行判斷,指出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并指出其產生的主觀原因,繼續體會哲學的思維要求,學會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覺悟方面
①通過立場不同會影響認識正確與否這一觀點的教學,引導學生提高覺悟,以人民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正確對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②能夠知道“不可知論”不利于人們改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
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難點
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教學方法
1.對在能否獲得正確反映的主觀原因的論述中,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敘述,即提出觀點后運用具體材料進行分析論證。
2.采取對比分析、講清道理的方法。立場對比、世界觀對比、人生觀對比、思維方法對比、知識構成對比,它們的不同帶來了認識的不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什么是意識?正確和錯誤的意識是否反映的都是客觀存在呢?
導入 新課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但無論正確與否,意識都是根源于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那么,意識為什么會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呢?意識能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研究這些問題。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提問:教材第19頁2、3兩段說明了什么問題?
多媒體顯示:
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自選圖片。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后,教師講解。)
1.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這個問題是教學難點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突破:第一,要利用教材強調這早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既然人類在實踐中能夠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那就說明原有的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規律的,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第二,適當作一些理論補充:一是客觀事物有相對穩定的一面,這給人正確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從認識主體看,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逐漸完善的大腦是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三是從認識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維能力,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提高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設疑:“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對人們的行動會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它會使人們放棄認識世界的主觀努力,從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動失去正確的指導。我們青年學生將來都要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都要參加改造世界的實踐。為了正確有效地進行實踐,我們必須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l)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可以舉抗擊“非典”等例子來說明,以提高學生對人們有能力正確認識世界,通過實踐
和努力學習可以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必要性的認識。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全國防治非典攻關組副組長李學勇 廣東抗非典專家鐘南山
廣州將千余份非典病歷特級保護鎖進保險箱 北京舉行高考防非演習 應付潛在的突發事件
2003年6月24日下午,我國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游禁令和北京從疫區名單中除名。
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表示,對北京的“雙解除”,意味著北京防治非典的成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標志著我國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全部被解除了旅行限制,并從疫區的名單中刪除;標志著我國將恢復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生活,到我國任何地方旅行,開展正常的經濟貿易往來都將是安全的;標志著我國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
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副組長、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先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先生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黃培堂先生,向大會介紹了我國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關工作方面取得的進展。第一,一批重要科技攻關成果已經在防治sars的實戰中得到有效利用。第二,在目前世界尚未取得突破的一些領域,比如疫苗、藥物、早期診斷方面也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三,初步建立了防治sars的研究平臺。第四,加強了防治sars研究生物安全管理。第五,積極開展了有效的國際合作。
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2003年7月28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的嚴峻考驗,全黨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奪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階段性重大勝利,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這場斗爭的勝利,進一步顯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擴大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這再一次充分說明,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確指引,有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奮斗,我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戰勝不了的風險。
(2)人們的意識是有差別的
①雖然都是正確的意識,但不等于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
②人們的意識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其原因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
2.產生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的主觀原因
講解這一問題時,一是通過一些例子,運用比喻說明;二是按課本講解正確認識和錯誤認識的客觀原因,著重從主觀上分析三方面的原因和怎樣才能獲得正確認識。
(l)立場不同
提問:為什么立場不同產生的意識不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①從觀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視覺反映不同。
②從階級社會中人們認識事物看,階級立場不同,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引導學生分析,窮人和商人意識為什么不同?(教師最后歸納。)強調人們的利益不同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同,舉例:四“伯樂”相馬。
多媒體顯示:
四“伯樂”相馬
四“伯樂”相馬:高個子“伯樂”說馬太矮了;矮個子“伯樂”說馬太高了;瘦個子“伯樂”說馬太肥了:胖個子“伯樂”說馬太瘦了。
看上面的漫畫,并聯系當前生活中的事例,議一議端正立足點的重要性。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漫畫”從表面上看,四個“伯樂”以自己的胖瘦高矮為標準來評價馬的胖瘦高矮,但從深層次來看:人們一旦以個人利益為立足點就不可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這說明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提問:怎樣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形成正確意識呢?
舉一些實際例子來說明,例如,關于“下崗”問題,依法“納稅”問題,見義勇為問題,遵守交通規則等,讓學生討論回答,其中有正確和錯誤的意識。立場問題是利益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利益問題。由于人們的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導致了正確與錯誤的反映。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人們的具體利益是有差別的。如果離開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把各自的具體利益作為立足點,觀察問題時就不可能獲得正確認識。因此,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是我們獲得正確認識的基本前提,是我們應當永遠堅持的立足點。
(2)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
據《中國青年報》2003年7月25日報道,一個新規定讓湖北省今年高考的文科狀元周迅“落榜”。這個消息讓許多人深感意外。湖北省仙桃市考生周迅以638分的高分居湖北省文科考生榜首,成為家喻戶曉的文科狀元。落榜的原因是,根據湖北省招辦《關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被高等院校開除學籍或勒令退學不滿一年者(從被處分之日起,到報名開始之日止)”不得報名參加高考。周迅因成績優秀,16歲即被保送入中國科技大學,就讀期間,他做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終生的事情。有一天,他的書包放在學校圖書館里不翼而飛,他干脆也偷偷拿了別人的書包,結果被當場抓住,這個書包里有價值數千元的物品。學校依照校紀校規對他作出了勒令退學的處分。退學后的周迅再次參加高考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第一志愿填報了北京大學。可是,省招辦在審查周迅的報名資格時發現,中國科技大學對周迅的處分決定是今年3月份才作出的。也就是說,周迅不符合湖北省招辦今年規定的高考報名條件。省招辦決定不予投檔,周迅提前“落榜”了。
對此卻看法不一。周迅偷走別人的東西,理應受到懲罰;這種懲罰的限度不恰當,它的期限(有沒有必要延續一年之久)和程度(有沒有必要取消高考報名權利)不得當;學校處罰以后,所在地的招生部門沒有必要再強令其一年之內不得報考大學;一個年輕人,犯了錯誤,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不應該剝奪他重新參加高考的權利;周迅所爭取的,只是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并不是要抹去曾經的錯誤和過失;難道一個人犯了錯誤,就要沒完沒了地受處罰;懲罰的目的是教育人而不是毀滅人,對于跌倒了又重新站起來的周迅,應該做的是扶他一把而不是推他一掌。
教師提問:為什么孔繁森等先進模范人物受到人人稱贊,一些損人利己的人和行為遭到大家的唾棄。但也有相反的評價。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世界觀不同,觀察與思考的方法不同,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確。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態度是否正確,不僅影響著他的人生道路,而且會影響到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3)知識構成不同
提問:教材第23頁2、3兩段楷體字材料說明一個什么共同問題?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正確與否,對他認識問題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首先,一個人原有知識正確與否,極大地影響著他對新的認識對象的理解。一般說來,原有知識正確會有助于正確理解新的認識對象;原有知識錯誤,則可能導致新的錯誤。因此,我們在學習時應注意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科學理論知識。
其次,每個人在以往的社會環境和自己的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同樣會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
議一議: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怎樣影響了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或提問回答,教師歸納。)
一個人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對新的問題正確認識的可能性越大;一個人對知識規律性的聯系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就越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總之,由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方面的原因,人們的意識未必都是正確的。盡管如此,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這一能動作用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著重從主觀方面努力,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只要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正確認識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3.我們應當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學生自學第23頁最后一段,重點閱讀黑體字。)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課文著重從主觀方面分析了產生正確與錯誤意識的原因。我們要使自己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就必須端正立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1.2003年4月29日《人民日報》載文指出:“不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就不可能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不可能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這一論斷說明 ( )
a.辦事情能否成功取決于人們的立場是否正確
b.只有立場正確,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及其發展的規律
c.人民大眾是歷史的主人
d. 只有立場正確,就能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
2.人們對燃燒現象曾有兩種相反的解釋,燃素說認為,燃燒是可燃物質釋放燃素的過程;氧化說認為,燃燒是可燃物質與氧化合的劇烈的氧化反映過程。以上兩種解釋 ( )
a.二者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b.二者是對客觀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的正確反映
c.由于各自的知識構成不同,形成了對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反映
d.由于階級立場不同,形成了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
3.“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這首唐詩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 )
a.只有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b.要是主觀符合客觀,就必須從實際出發
c.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
d.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意識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4.人的頭腦不是一間裝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座生產知識的工廠。從哲學上看,這一說法強調了 ( )
a.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b.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能動的
c.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d.主觀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參考答案:
1.b 2.a 3.c 4.b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篇4
1.4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
①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用實例表明,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②怎樣從主觀方面入手,力求使意識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能力方面
運用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教會學生能夠對一種認識進行判斷,指出它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并指出其產生的主觀原因,繼續體會哲學的思維要求,學會對比分析的思維方法。
覺悟方面
①通過立場不同會影響認識正確與否這一觀點的教學,引導學生提高覺悟,以人民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正確對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②能夠知道“不可知論”不利于人們改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知識、學習科學知識。
教學重點
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難點
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教學方法
1.對在能否獲得正確反映的主觀原因的論述中,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敘述,即提出觀點后運用具體材料進行分析論證。
2.采取對比分析、講清道理的方法。立場對比、世界觀對比、人生觀對比、思維方法對比、知識構成對比,它們的不同帶來了認識的不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什么是意識?正確和錯誤的意識是否反映的都是客觀存在呢?
導入 新課
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但無論正確與否,意識都是根源于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那么,意識為什么會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呢?意識能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研究這些問題。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提問:教材第19頁2、3兩段說明了什么問題?
多媒體顯示:
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自選圖片。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后,教師講解。)
1.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這個問題是教學難點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突破:第一,要利用教材強調這早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既然人類在實踐中能夠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那就說明原有的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規律的,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第二,適當作一些理論補充:一是客觀事物有相對穩定的一面,這給人正確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從認識主體看,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逐漸完善的大腦是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三是從認識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維能力,隨著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提高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設疑:“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對人們的行動會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它會使人們放棄認識世界的主觀努力,從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動失去正確的指導。我們青年學生將來都要成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都要參加改造世界的實踐。為了正確有效地進行實踐,我們必須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l)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可以舉抗擊“非典”等例子來說明,以提高學生對人們有能力正確認識世界,通過實踐
和努力學習可以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必要性的認識。
宋體;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font-kerning: 0pt">
全國防治非典攻關組副組長李學勇 廣東抗非典專家鐘南山
廣州將千余份非典病歷特級保護鎖進保險箱 北京舉行高考防非演習 應付潛在的突發事件
2003年6月24日下午,我國衛生部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游禁令和北京從疫區名單中除名。
衛生部常務副部長高強表示,對北京的“雙解除”,意味著北京防治非典的成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標志著我國內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全部被解除了旅行限制,并從疫區的名單中刪除;標志著我國將恢復正常的社會和經濟生活,到我國任何地方旅行,開展正常的經濟貿易往來都將是安全的;標志著我國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勝利。
全國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揮部科技攻關組副組長、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先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先生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黃培堂先生,向大會介紹了我國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關工作方面取得的進展。第一,一批重要科技攻關成果已經在防治sars的實戰中得到有效利用。第二,在目前世界尚未取得突破的一些領域,比如疫苗、藥物、早期診斷方面也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第三,初步建立了防治sars的研究平臺。第四,加強了防治sars研究生物安全管理。第五,積極開展了有效的國際合作。
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2003年7月28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的嚴峻考驗,全黨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奪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階段性重大勝利,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這場斗爭的勝利,進一步顯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擴大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這再一次充分說明,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確指引,有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奮斗,我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戰勝不了的風險。
(2)人們的意識是有差別的
①雖然都是正確的意識,但不等于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
②人們的意識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其原因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
2.產生正確認識與錯誤認識的主觀原因
講解這一問題時,一是通過一些例子,運用比喻說明;二是按課本講解正確認識和錯誤認識的客觀原因,著重從主觀上分析三方面的原因和怎樣才能獲得正確認識。
(l)立場不同
提問:為什么立場不同產生的意識不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①從觀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視覺反映不同。
②從階級社會中人們認識事物看,階級立場不同,意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引導學生分析,窮人和商人意識為什么不同?(教師最后歸納。)強調人們的利益不同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同,舉例:四“伯樂”相馬。
多媒體顯示:
四“伯樂”相馬
四“伯樂”相馬:高個子“伯樂”說馬太矮了;矮個子“伯樂”說馬太高了;瘦個子“伯樂”說馬太肥了:胖個子“伯樂”說馬太瘦了。
看上面的漫畫,并聯系當前生活中的事例,議一議端正立足點的重要性。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漫畫”從表面上看,四個“伯樂”以自己的胖瘦高矮為標準來評價馬的胖瘦高矮,但從深層次來看:人們一旦以個人利益為立足點就不可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這說明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看問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提問:怎樣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形成正確意識呢?
舉一些實際例子來說明,例如,關于“下崗”問題,依法“納稅”問題,見義勇為問題,遵守交通規則等,讓學生討論回答,其中有正確和錯誤的意識。立場問題是利益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利益問題。由于人們的立足點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導致了正確與錯誤的反映。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觀察和分析問題,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呢?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人們的具體利益是有差別的。如果離開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把各自的具體利益作為立足點,觀察問題時就不可能獲得正確認識。因此,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是我們獲得正確認識的基本前提,是我們應當永遠堅持的立足點。
(2)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
據《中國青年報》2003年7月25日報道,一個新規定讓湖北省今年高考的文科狀元周迅“落榜”。這個消息讓許多人深感意外。湖北省仙桃市考生周迅以638分的高分居湖北省文科考生榜首,成為家喻戶曉的文科狀元。落榜的原因是,根據湖北省招辦《關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被高等院校開除學籍或勒令退學不滿一年者(從被處分之日起,到報名開始之日止)”不得報名參加高考。周迅因成績優秀,16歲即被保送入中國科技大學,就讀期間,他做了一件讓自己后悔終生的事情。有一天,他的書包放在學校圖書館里不翼而飛,他干脆也偷偷拿了別人的書包,結果被當場抓住,這個書包里有價值數千元的物品。學校依照校紀校規對他作出了勒令退學的處分。退學后的周迅再次參加高考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第一志愿填報了北京大學。可是,省招辦在審查周迅的報名資格時發現,中國科技大學對周迅的處分決定是今年3月份才作出的。也就是說,周迅不符合湖北省招辦今年規定的高考報名條件。省招辦決定不予投檔,周迅提前“落榜”了。
對此卻看法不一。周迅偷走別人的東西,理應受到懲罰;這種懲罰的限度不恰當,它的期限(有沒有必要延續一年之久)和程度(有沒有必要取消高考報名權利)不得當;學校處罰以后,所在地的招生部門沒有必要再強令其一年之內不得報考大學;一個年輕人,犯了錯誤,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不應該剝奪他重新參加高考的權利;周迅所爭取的,只是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并不是要抹去曾經的錯誤和過失;難道一個人犯了錯誤,就要沒完沒了地受處罰;懲罰的目的是教育人而不是毀滅人,對于跌倒了又重新站起來的周迅,應該做的是扶他一把而不是推他一掌。
教師提問:為什么孔繁森等先進模范人物受到人人稱贊,一些損人利己的人和行為遭到大家的唾棄。但也有相反的評價。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世界觀不同,觀察與思考的方法不同,直接影響著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確。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態度是否正確,不僅影響著他的人生道路,而且會影響到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認識客觀事物。
(3)知識構成不同
提問:教材第23頁2、3兩段楷體字材料說明一個什么共同問題?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正確與否,對他認識問題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首先,一個人原有知識正確與否,極大地影響著他對新的認識對象的理解。一般說來,原有知識正確會有助于正確理解新的認識對象;原有知識錯誤,則可能導致新的錯誤。因此,我們在學習時應注意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掌握科學理論知識。
其次,每個人在以往的社會環境和自己的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同樣會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
議一議: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怎樣影響了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或提問回答,教師歸納。)
一個人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對新的問題正確認識的可能性越大;一個人對知識規律性的聯系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就越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總之,由于客觀條件和主觀方面的原因,人們的意識未必都是正確的。盡管如此,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這一能動作用客觀存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著重從主觀方面努力,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只要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正確認識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3.我們應當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學生自學第23頁最后一段,重點閱讀黑體字。)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課文著重從主觀方面分析了產生正確與錯誤意識的原因。我們要使自己的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就必須端正立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1.2003年4月29日《人民日報》載文指出:“不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就不可能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不可能順應歷史進步的潮流。”這一論斷說明 ( )
a.辦事情能否成功取決于人們的立場是否正確
b.只有立場正確,才能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及其發展的規律
c.人民大眾是歷史的主人
d. 只有立場正確,就能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
2.人們對燃燒現象曾有兩種相反的解釋,燃素說認為,燃燒是可燃物質釋放燃素的過程;氧化說認為,燃燒是可燃物質與氧化合的劇烈的氧化反映過程。以上兩種解釋 ( )
a.二者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b.二者是對客觀事物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的正確反映
c.由于各自的知識構成不同,形成了對事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反映
d.由于階級立場不同,形成了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
3.“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這首唐詩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 )
a.只有正確的認識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b.要是主觀符合客觀,就必須從實際出發
c.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映
d.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意識才能推動事物的發展
4.人的頭腦不是一間裝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座生產知識的工廠。從哲學上看,這一說法強調了 ( )
a.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b.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能動的
c.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d.主觀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參考答案:
1.b 2.a 3.c 4.b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篇5
第二框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教案
一、新課導航
學習重點: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學習難點: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二、課前自學
序號 內容 了解 理解 運用
1 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2 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原因
3 “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原理,駁斥“不可知論”,樹立科學精神
1.意識的能動作用表現在,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 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 和 ,
2.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在擴展.在加深.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
3.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不等于說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人們的意識是有 的
4.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更不等于說每個人的意識隨時隨地都是正確的.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的意識有 與 的差別.客觀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 的制約,特別是 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的制約.從主觀方面看,影響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因素是:
第一, 不同。第二, 不同,人生觀不同, 不同。第三, 不同。
4怎樣才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只要我們端正立場,以人民的 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以科學的 、 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 ,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正確認識世界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三、課堂互動
1.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
【議一議】(1)我們應該怎樣正確認識事物?
【想一想】(2)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答:
【點撥】“意識與認識”在說法上的異同:
(1)不同點:在唯物論的場合下和物質在一起時稱意識,在認識論的場合下和實踐在一起時稱認識。(2)相同點:實際上,意識與認識在本質上是一回事,都可以統一于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物質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的反映,也可以說認識是物質的產物,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2.產生正確、錯誤認識的原因
【想一想】(1)為什么對同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答:
【點撥】立場與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知識構成等在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上的不同:立場是指“利益立足點”。階級立場指立足于一定階級,對待一切事物都從這個階級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出發。立場不同帶來兩者認識上的差異:一是是否承認客觀事實,二是對客觀事實的評價有如實或彎曲之別。
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連同知識構成一起影響著人們對作用于人腦的信息的選擇、解釋、加工,使得不同的人對同一客觀思維形成不同的反映。
【想一想】(2)世界是無限發展的,為什么說世界又是可以認識的?
答:第一, ,因此不能認為有那么一天人們把世界完全認識了。但是,沒有完全認識不等于說“剩余部分”就不能認識。第二, ,因而新的問題必然能被人所認識,人們對客觀事物正確認識必然在擴展、在加深。總之,“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每一代人的認識都是有限的,但又有限中包含著無限,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是在人的世世代代發展中進行的,整個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探究】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有人則持相反的觀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答:
四、課堂小結
(學生總結)
五、智能提升
一 單項選擇題
1“想唱就唱,唱得響亮”,XX年“超級女生”再次唱響大江南北。對此,有人稱贊它是“娛樂民主化”,也有人認為它是低俗的表現。這里體現的哲理是 ( )
(1)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多種多樣的 (2)只有正確的意識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3)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 (4)要主觀符合客觀,就必須從實際出發
a (1) (2) b (2)(3) c (1)(3) d(2)(4)
2我們應當在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基礎上,著重從主觀方面努力,盡力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為此 ( )
a 我們應當以他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去觀察事物 b 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不斷充實我們的科學知識,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去認識事物
c 根據總結原有的知識去理解新的認識對象
d 根據前人的經驗去理解新的認識對象
3人的頭腦不是一間裝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座生產知識的工廠。從哲學上看,這一說法強調了 ( )
a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b 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能動的
c 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 d 主觀同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這所毛澤東《采桑子 重陽》中的詩句。作者感到“戰地黃花分外香”“不似春光”和“勝似春光”,這表明 ( )
a 一個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態度會影響到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b 正確的認識來源于頭腦
c 錯誤的思想意識也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d 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
二 非選擇題
1 “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試用哲學道理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