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導學案(精選4篇)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導學案 篇1
【使用說明】
1、研讀學習目標,預習本框;熟悉本框知識,梳理知識結構,勾畫重點難點和易錯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使用雙色筆,認真書寫,獨立完成,規范作答。
【學習目標】
1、識記矛盾的含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重難點】
矛盾的基本屬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原理
一、自主學習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情景1:足球比賽中的有趣關系:如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
你還能列舉出生活中的其他類型現象嗎?
情景2: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
試分析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的關系。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導學案
【使用說明】
1、研讀學習目標,預習本框;熟悉本框知識,梳理知識結構,勾畫重點難點和易錯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使用雙色筆,認真書寫,獨立完成,規范作答。
【學習目標】
1、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
2、理解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3、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重難點】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一、自主學習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情景1:奧巴馬亞洲之行重點何在?——牽牛要牽牛鼻子
去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開啟亞洲之行,分別訪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這些國家都是與中國有著領土紛爭的國家,同時都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是美國半月型包圍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此行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當然,對奧巴馬來說,歐洲問題、非洲問題、美洲問題等等問題但也是不能小看的。
通過閱讀教材梳理知識,請你判斷“奧巴馬亞洲之行是有重點和中心的”這反映的是主次矛盾還是主次方面的哲學道理?
情景2:如何看待中美關系的發展——分清主流和支流
奧巴馬此次亞洲之行,雖有遏制中國之意,但言談間對中國的態度有了180度的轉彎,從在日本態度鮮明的遏制中國到最后訪問菲律賓時竟然高調稱與中國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并歡迎中國的崛起,在國際問題上將與中國一道開展合作。這似乎給美國在亞洲的小伙伴們驚呆了,看不懂奧巴馬亞洲之行的目的到底何在,也讓包括日本的“小伙伴”似乎感到了陣陣涼意?v觀中美關系由于歷史遺留的歧見和誤解還沒有完全消除,在兩國關系發展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消極摩擦也有共同利益合作的需要,然而,主流發展方向畢竟是現實和歷史的需要,不可阻擋或改變。
通過閱讀教材梳理知識,請你判斷“中美關系合作是主流”反映的是主次矛盾還是主次方面的哲學道理?
原理名稱 主要內容 側重點 聯系實際 關鍵詞
主次矛盾的關系 1.含義不同;
2.兩者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復雜事物)
3、方法論不同 做事情
“牽牛要牽牛鼻子”“工作要做到點子上”“力氣要用在節骨眼上”“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打蛇先打七寸”“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彈鋼琴”“畫龍點睛” 抓中心,
抓關鍵
核心問題 “作為主線”“作為主題”“第一要務”“重中之重”
主次方面的關系 1. 含義不同;
2. 兩者的關系:對立統一,既相互排斥、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 方法論不同 看問題
評價改革開放的得失,認識黨的功過,認識形勢,干部隊伍評價!熬艂指頭和一個指頭”“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瑕不掩瑜”“改邪歸正”“失之東隅,收之桑 看本質、
分清主流、支流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導學案 篇2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矛盾、矛盾同一性、斗爭性的含義;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義。
理解: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學習,提高比較分析能力;學會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會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堅定“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
【重點和難點】
重點、難點: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學習過程】 【導學設計】
1. 下列包含矛盾觀點的有( )
① 失敗是成功之母 ②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③ 刻舟求劍 ④ 居安思危 ⑤ 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 矛盾著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是( )
a. 有條件的 b. 無條件的
c. 多數情況下是有條件的 d. 多數情況下是無條件的
3. 下列說法中,最能體現矛盾同一性的是( )
a. 量體裁衣 b. 因材施教 c. 積勞成疾 d. 居安思危
4. “我們嘲笑別人的缺陷,卻不知道這些缺陷也在我們內心嘲笑著我們自己”。這其中蘊涵的哲學道理是( )
a. 矛盾雙方是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
b. 矛盾雙方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 矛盾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 矛盾雙方各具有不同的特點
5.《老子•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币馑际钦f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東西是美的,丑就產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東西是善的,惡就產生了。這說明( )
a. 善和惡不是客觀的,是人們頭腦里主觀自生的東西
b. 美與丑、善與惡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c. 在美丑、善惡的矛盾中,美與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d. 美與丑、善與惡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6.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 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內部
d.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7. 毛澤東指出:“沒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一分為二,這是個普遍現象!泵珴蓶|上述論斷的含義是( )
、 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 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點,即優點和缺點、成績和錯誤③ 復雜的事物包含著許多矛盾,其中有一個矛盾處于支配地位④ 矛盾存在于事物發展過程中,并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在現實工作和學習中,不敢正視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蓋矛盾,這些表現實際上是( )
a. 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b. 否認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c. 否認意識具有能動性
d. 否認矛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9. 下列表述中,能夠體現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 )
①對癥下藥、量體裁衣②欲擒故縱、聲東擊西③因地制宜、因時制宜④物極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 據專家分析,人類基因用于醫學之后,病人到醫院就診,同樣的病情醫生根據;各人不同的基因可以采用不同的藥物和治療方法。這是因為( )
a. 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不同的特點
b.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其特點
c. 不同事物的矛盾沒有共同之處
d.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
11. 一事物之所以成為這個事物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主要是指( )
a. 事物的外部特征
b. 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c. 事物內部的特殊矛盾
d. 解決矛盾的不同方法
12.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其表現是( )
①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各有其特點
③ 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
④ 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這種聯結表現在( )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
、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過普遍性表現出來
、 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沒有的
、 二者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14. 下列關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b. 沒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分是相對的
d.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凝固不變的
15、近年以來,我國煤礦企業連連發生安全生產事故,造成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據統計,我國每年的煤礦事故經濟損失高達2500億元。受巨大經濟利益驅使,一些礦產地企業超限開采,置安全生產于腦后的高密度開采,是目前采掘業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結合材料,說明企業安全生產與追求經濟利益的辯證關系。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導學案 篇3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案
課前準備:
[學生分析]
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于剛接觸這一概念的學生來說,理解有難度,容易將生活中某些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學中應從具體事例入手,遵循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思路。
[學生任務]
布置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幾個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語、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啟發式教學
2.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重點、難點: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內容分析:
這一框共有兩目。
第一目,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矛盾的定義——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層涵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最后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學習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就要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學會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好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些內容怎么來理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創設情境
1、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學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 自由與紀律……
2、教師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組賽的比賽錄像,激發學生興趣,并啟發設疑:“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哪些矛盾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如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引出課題,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請大家根據剛才我們的舉例,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
教師扣住“對立”、“統一”進行概念分析,并結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足球賽加以點評。
(有的同學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學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說的矛盾:往往說成沖突或不同意見。)看課本67頁課堂探究,引導學生區分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
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略
老師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的觀點,“自然界喜歡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的含義,不是邏輯矛盾。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象;辯證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一的關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他敢剪嗎?”
請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略。
老師總結: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構成矛盾的統一體。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結論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再如: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爭就無所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
a.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b.福是禍之所倚,禍是福之所伏 c.失敗乃成功之母
d.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運用: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
老師提示: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參考課本68頁的相關連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
第一, 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轉化。
設計情境: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
請問:(1)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2)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提示: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
3、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如大家所舉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的同化與異化;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
設問: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例子
提示: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
分析學生所舉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是什么關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
利用學生課前準備的矛盾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出: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從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
第一,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構成矛盾關系)
第二,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們怎樣來對待這些矛盾呢?
提示: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2、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它主要有三種情形:(特點)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農業、商業、工業矛盾不同,班里同學樣子,愛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個人的成長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雙方各有特點——關于西部大開發東部是“人口眾多” ,而且人口已經多到成為經濟發展的壓力和阻力;
西部則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開發利用,“物博”也仍是潛在的資源財富。
運用課本71頁探究活動,導出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故事;
漫畫“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蘋果、橘子、雪梨……
馬 白馬、黑馬、黃馬……
。ü残裕 (個性)
分析: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結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你能舉例嗎?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個性)
(個性) (共性) 全球人類(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個性)
歸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場合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4、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正確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義。
學生運用: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導學案 篇4
1、知識目標:
。1)識記:
矛盾的含義、矛盾同一性及其兩方面含義、矛盾動斗爭性及其屬性、 矛盾普遍性的含義、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層含義。
。2)理解:
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辨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
。3)運用:
列舉生活的事例,分析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2、能力目標:
。1)使學生初步形成運用矛盾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觀點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2)使學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用對立統一觀點看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矛盾原理及方法論
2、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證關系原理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啟發式、合作探究教學
2、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些內容怎么來理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創設情境
1、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2、教師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組賽的比賽錄像,激發學生興趣,并啟發設疑:“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哪些矛盾現象?”
講授新課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請大家根據剛才我們的舉例,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
看課本67頁課堂探究,引導學生區分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
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俄n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蛟唬骸宰又葑又埽稳?’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問題探究: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他敢剪嗎?”
問題探究: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創設情境,多媒體播放:
a.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b.福是禍之所倚,禍是福之所伏
c.失敗乃成功之母 d.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問題探究: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
第一, 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轉化。
創設情境: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
問題探究:(1)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2)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3、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問題探究: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例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
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才構成矛盾關系)
第二、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那么,我們怎樣來對待這些矛盾呢?
多媒體播放:下面的漫畫你能認出他們是誰?
影星:成 龍 歌星:周 杰 倫 節目主持:李 詠 影星:張 曼 玉
問題探究:(1)看了上面四張名人的漫畫,從辯證法角度,你發現了什么?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等,都體現了針對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辦法,你還知道那些類似的成語?
2、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它主要有三種情形:(特點)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農業、商業、工業矛盾不同,班里同學樣子,愛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如一個人的成長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多媒體播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雙方各有特點——關于“西部大開發”,
東部是…;西部是…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故事;
漫畫“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水果 蘋果、橘子、雪梨……
馬 白馬、黑馬、黃馬……
(共性) (個性)
問題探究:1、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你能舉例嗎?
你是男性 世界所有男性(個性)
。▊性) (共性) 全球人類(共性)
你是女性 世界所有女性(個性)
歸納:
4、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正確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義。
學生運用: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
隨堂檢測:
1、醫生讓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絕吃蘋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這一病人的錯誤在于( )
a.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別 b.忽視了共性和個性的轉化
c.夸大了共性與個性的聯系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離開個性而存在
2、瓦斯作為威脅煤礦安全的“第一殺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晉城煤業集團經過多年努力變害為寶,不僅降低了煤礦中瓦斯的含量,還將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為清潔、方便的能源。這表明( )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
c.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 d.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的能動作用
3、南北朝時的詩人王籍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則認為“一鳥不鳴山更幽”,黃庭堅說王安石的修改是“點金成鐵”。從哲學上看,王安石的錯誤在于( )
a.只見對立,不見統一 b.只見統一,不見對立
c.只見相互依存,不見相互轉化 d.只見相互轉化,不見相互依存
4、哲學上講的“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體現了事物矛盾雙方( )
a.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 d.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排斥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