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案
課前準備:
[學生分析]
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于剛接觸這一概念的學生來說,理解有難度,容易將生活中某些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學中應從具體事例入手,遵循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教學思路。
[學生任務]
布置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幾個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語、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啟發式教學
2.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重點、難點: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內容分析:
這一框共有兩目。
第一目,矛盾的統一性和斗爭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矛盾的定義——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層涵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最后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學習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就要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學會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好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矛盾,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些內容怎么來理解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一、創設情境
1、先請幾位同學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學生所講內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學生: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 自由與紀律……
2、教師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組賽的比賽錄像,激發學生興趣,并啟發設疑:“誰來幫我分析一下,足球賽中包含哪些矛盾現象?”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評:“如攻與守,強與弱,勝與負,快與慢……等”引出課題,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請大家根據剛才我們的舉例,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是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