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
1.3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識記:宗教觀念的本質。
理解:①意識的概念。
②分析意識的不同類型,說明意識根源于物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
通過對意識的三種類型的分析及對其進行的概括,讓學生體會哲學的思維要求,重點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較能力。
覺悟方面:
⑴通過關于宗教本質的教學,進一步進行無神論的教育。
⑵通過對“人們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的分析,進行社會主義信念的教育。
教學重點
意識的本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難點
⑴宗教是客觀世界在人們頭腦中虛幻和歪曲的反映。
⑵抽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⑶關于未來的正確判斷和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教學方法
①主要采用歸納法進行敘述。
②運用啟發式教學,設疑造成懸念,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為什么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質?
導入新課
從自然界的產生來看:自然界既不是“神靈”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識創造的,而是本來就客觀存在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其次,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以人類社會來看:人類社會的產生是客觀世界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客觀的,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也就是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所以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世界上除了物質現象以外,還有一類現象即意識現象。那么,什么是意識呢?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又是怎樣呢?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這些內容。
第二節 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課程標準》從高中學生的教育實際出發,把教學內容僅限定為“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教材有所擴展,在教學中要注意講清三點::①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②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③抓住重點,進行對比,透徹分析不同類型的意識為什么都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教材列舉了三組有差異的材料,每組的材料也是有差異的。
設問:什么是意識?意識是不是從來就有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人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有了人才有了意識,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而人的產生,勞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沒有社會性的勞動,古猿就進化不成人,也就不會有人的意識。因此,意識是社會的直接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