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案
教師扣住“對立”、“統(tǒng)一”進行概念分析,并結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足球賽加以點評。
(有的同學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學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說的矛盾:往往說成沖突或不同意見。)看課本67頁課堂探究,引導學生區(qū)分辯證矛盾與邏輯矛盾
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略
老師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的觀點,“自然界喜歡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的含義,不是邏輯矛盾。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xiàn)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xiàn)象;辯證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
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韓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的屬性和趨勢。
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他敢剪嗎?”
請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略。
老師總結: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構成矛盾的統(tǒng)一體。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結論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再如: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zhàn)爭就無所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
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播放:
a.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b.福是禍之所倚,禍是福之所伏 c.失敗乃成功之母
d.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運用: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
老師提示: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參考課本68頁的相關連接)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
第一, 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xiàn)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