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案(通用3篇)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案 篇1
授課日期:
課 題
2.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課 時
教 學
目 標
1、知識目標
識記:(1)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3)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理解: (1) 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2))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分析:(1)從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論斷來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2)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2、能力目標:(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維能力。
3、態度、價值觀目標:本課學習,了解哲學發展的歷史,明確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教學重點
會考考點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形態
高考考點
考點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
考點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點
考點3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特點
考點4唯心主義及其形態
考點5主觀唯心主義
考點6客觀唯心主義
教學難點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及主要代表觀點
使用教具
常規教學工具,多媒體
方法點津
列舉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論,進行分析、判斷。
分析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言行并結合本課知識進行歸類、總結。
課 型
講授分析
授課時數
2
教學過程
2.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學生活動:“學生講壇”提前布置,由2名學生在收集資料,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分別講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關知識,教師在此基礎上補充。
(提示:觀點介紹中要把握基本觀點、觀點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題舉例等三個方面)
(一)唯物主義
1.基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b.局限性
a.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
b.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臘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國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縝、張載等。
舉例: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認為“空氣”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時已形成的“五行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到后來宋明時期張載、王夫之等哲學家提出的“元氣學說”,把世界的物質本原歸結為“元氣”。萬物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它克服了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直觀猜測的缺陷,有了科學的根據,并用這種物質觀批判宗教唯心主義,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舉例:又稱資產階級唯物主義,產生17世紀英國,發展于18世紀法國,到達頂峰是19世紀德國
b.局限性
a.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
b.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見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羅、霍爾巴赫、費爾巴哈等人
舉例:這種機械性的特點典型地表現在關于“人是機器”的論述之中,他們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利維坦》“物質世界是一個大機器,是各種機械的集合,一個活生生的人也不過是一架完全按力學規律運動的機器而已,心臟不過是發條,神經不過是游絲,關節不過是些齒輪,甚至連欲望、忿怒、愛情、恐懼等情感活動,也是純粹機械原因引起的。”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a.基本觀點――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b.地位――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c.代表人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
(二)唯心主義
1.基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a.基本觀點――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b.代表人物――德國的費希特、英國的貝克萊大主教、中國的孟軻、王守仁
舉例: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觀唯心主義
a.基本觀點――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b.代表人物――柏拉圖、黑格爾、中國的老子和莊子(道生萬物)、朱熹
舉例:把某種“客觀精神”當作世界萬物的本原的哲學學說,這種“客觀精神”,在古希臘柏拉圖那里叫“理念”,在黑格爾那里叫“絕對精神”,中國古代哲學家朱熹則稱之為“理”。
(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陣營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在于對物質和意識關系誰是第一性的回答
2.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
why:
因為各種辯證法或形而上學的思想總是附屬于唯物主義或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
舉例:形而上學主要是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代表人物是笛卡兒、斯賓諾莎、洛克、萊布尼茨等人,以及法國唯物論者;如事物“是非此即彼的,矛盾的雙方中正確者必居其一。”牛頓:“絕對空間,就其本性來說,與任何外在的情況無關,始終保持著相似和不變。”“絕對的純粹的數學的時間,就其本身和本性來說,均勻的流逝而與任何外在的情況無關。” 辯證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爾《小邏輯》。一般來說,形而上學最終容易陷入唯心主義泥潭,辯證法很容易出現完全思辨的唯心主義。
3.反對二元論的錯誤觀點
舉例:笛卡兒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后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課外作業
1. 結合課堂的學習和自己的閱讀收獲,給每一個哲學學派收集1-3個經典的哲學命題,體驗其中的哲學原理。
2.完成作業本的題目。
課后體會
本節課從哲學的基本問題出發,根據對第一性問題的回答引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進而學習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三個基本形態以及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兩個基本形態,在學習中要主義各種哲學學派的基本觀點和代表人物,最好能分析和體會他們觀點中的局限性。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案 篇2
(新人教必修4)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什么是唯物主義,什么是唯心主義;理解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面的內容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如何區分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和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2.能力目標:
初步具有自覺運用唯物主義理論知識,分析和把握社會生活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實踐中堅持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自覺反對和批判唯心主義。
【學習重難點】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
【課前預習 自主探究】
立足基礎,課文導讀
(1)唯物主義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心主義的觀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 ___ 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 _____
一、唯物主義
合作探究一: 閱讀課本p12虛框2內容
(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直接寫在課本上)
(2)簡要辨析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唯心主義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陳設,總之,構成大宇宙的一切物體,在心靈以外沒有任何存在;它們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材料二: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里……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 1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觀點分別是什么?二者有何共同性?
( 2 )材料二的觀點在現實生活中很有影響,請列舉它體現在哪些方面.
【基礎自測】
1.唯物主義是哲學上的基本派別之一,其根本觀點是認為( )
a.世界的本質是物質而不是意識
b.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
c.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d.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
2.對于神靈,有人認為“信則有,不信則無”.這種觀點是 ( ) a.是正確的,它否認了神靈的存在
b.是錯誤的,它肯定了神靈的存在
c.是正確的,它看到了觀念是可以改變的
d.是錯誤的,因為神靈的有無是個無法確定的問題
3.“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這種觀點屬于( )
a.懷疑論 b.可知論 c.不可知論 d.唯心主義
4.下列觀點屬于唯物主義的是 ( )
a.心外無物
b.“理性”、“意見”支配著歷史的發展
c.神靈創造了世界,決定著自然的變化
d.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5.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在根本觀點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足之處,它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
a.缺少辨證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斷發展中的物質世界
b.它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
c.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d.往往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
6.有人認為,人腦產生意識,就像肝臟分泌膽汁一樣.這種看法屬于( )
a.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b.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d.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7.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這是因為 ( )
①它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 ②它正確地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 ③它已達到哲學發展的最高峰 ④它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孔子提出“畏天命”“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這是( )
a.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b.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d.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9.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 )
a.是又一個哲學的基本問題
b.是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表現形式
c.是從屬于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斗爭,并同這種斗爭交織在一起的
d.是高于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長相。你是駱駝,就不要去唱蒼鷹的歌,駱駝照樣充滿魅力。這是一個 命題( )
a.唯心主義 b.唯物主義 c.悲觀主義 d.教條主義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范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認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回11—12題。
11.從哲學上看,上述兩種觀點
a.都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b.都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質
c.前者是唯心主義,后者是唯物主義
d.前者是唯物主義,后者是唯心主義
12.上述材料中的兩種觀點都是圍繞 作出的回答( )
a.世界觀與方法論關系問題 b.思維決定存在問題
c.人類社會是否具有客觀性問題 d.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
13.下列屬于唯物主義觀點的是( )
①存在即被感知 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③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④理在氣先
a.①②④ b.②③ c. ②③④ d. ②
14.一切唯心主義者都主張( )
a. 世界是不可認識的 b. 世界統一于意識
c. 事物是感覺的集合 d. 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15、辨析:
凡唯物主義都是正確的,凡是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塊4《生活與哲學》第一單元第二課第二框題內容。這一框主要是通過對哲學存在和發展的具體形態的介紹,讓學生從中感受什么是哲學。圍繞著這個問題,教材設計了兩目:第一目主要是通過對歷史上各種不同的唯物主義哲學的介紹,從中概括出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第二目主要是通過對歷史上各種不同的唯心主義哲學的介紹,從中概括出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二、學情分析高二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高中政治學習方法,經過對前面哲學入門知識的學習,學生對哲學知識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但是,相對初學者來說,哲學這門學科的概念、知識仍然較為抽象、深奧。為此,在處理教材方面,必須緊密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情景,化抽象為具體。三、設計思想教師提供素材,創設情境,設置問題,由學生圍繞情境和探究問題,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自主閱讀討論交流,開展合作探究,啟迪思維,聯系實際,完成教學目標。在情境的選擇過程中,注意使用教材現有的相關鏈接和專家點評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言論,采用學生喜愛的漫畫、flash等形式來呈現,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更具體、生動、形象,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寓教于樂!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唯物主義及其表現形式;唯心主義及其表現形式。
理解:正確認識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區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運用:從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論來分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判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2.能力目標: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本課學習,讓學生懂得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要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難點: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的基本觀點和局限性六、教學過程(一)課前準備教師主導活動學生主體活動事先收集準備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言論、漫畫、flash小動畫等情境材料并制作好多媒體課件復習舊課,預習教材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收集有關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方面的寓言故事、成語、名言等(二)課堂教學教學 內容 教學活動設計意圖多媒體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新課請同學們討論:漫畫中的人能釣到魚嗎?為什么?看漫畫思考以漫畫導入,生動、形象,又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展示漫畫:挖個坑也能釣大魚!新課教學設問:你同意這位學者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理解嗎?談談你的看法。(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上節課所講的知識回答,也可作如下設問引導學生回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分標準是什么?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能這樣區分的嗎?我們應當怎樣區分二者呢?)聯系上節課所學知識思考回答借助教材p12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的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展開;前者認為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后者則認為意識是本原,意識決定物質。展示材料:某位學者問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學者:“我追求精神的滿足,是唯心主義者;你追求物質的滿足,是唯物主義者。”1、唯物主義
(1)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
展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比較表填寫表格圖表式簡潔、明了,培養學生概括、比較、綜合能力展示表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比較表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設問:(1)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觀點,是唯物主義的還是唯心主義的? (2)簡要辨析上述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學生聯系教材思考并回答選取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典型代表的著名觀點,在具體事例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并得出: 唯物主義三種形態: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于具體的物質形態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材料一:泰勒斯,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是希臘七賢之一。他首先提出并探討了世界的本原問題,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水中產生,最后又復歸于水。材料二:原子是由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的。18XX年他發表“原子說”,提出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17世紀法國哲學家伽森狄認為宇宙由原子和虛空構成,原子是永恒運動的,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是按一定次序結合的,不可分、不可滅的原子的總和。”材料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然科學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物理學領域的兩大發現。其一是放射性現象的發現,具有放射性現象的元素在放射過程中,一種元素會轉化為另一種元素。其二是電子的發現。這一發現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質單位,其中還有電子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電子可以隨著自身速度變化而變化。展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比較表填寫表格圖表式簡潔、明了,培養學生概括、比較、綜合能力展示表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比較表2、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設問:(1)“心”與天地萬物是什么關系?沒有“心”就沒有世界嗎?(2)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觀點?你認為理和天地萬物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學生聯系教材思考并回答選取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典型代表的著名觀點,在具體事例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并得出: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視為第一性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一:王陽明,明朝哲學家,稱自己的哲學為“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即天地萬物的主宰,“心”決定并產生一切。 材料二:朱熹說:“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這事,先有這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里”。“所謂理與氣,此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混淪,不可分開”;“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繼續引導:大家能否再舉出一些反映主客觀唯心主義的例子呢?學生列舉事例檢驗學生知識遷移、舉一反三的能力主觀唯心主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寓言故事《掩耳盜鈴》等。 客觀唯心主義:“上帝是萬物的主宰”;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爾:“絕對精神”產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等。展示唯心主義的兩種形態比較表填寫表格借助圖表培養學生概括、比較、綜合能力展示表三:唯心主義的兩種形態比較表3、哲學史上還存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過渡)設問:楚人能如愿找到他的寶劍嗎?你認為他犯了什么錯誤呢?學生討論并回答激發興趣,自然過渡到新知識播放flash動畫寓言故事“刻舟求劍”設問:寄生藤和主干樹是什么關系?引用類比法、圖示法,形象、生動、直觀地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兩個對子”的關系:相對于前者斗爭而言,后者之間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展示:寄生藤在自然界存在一種藤類的植物,它的生長必須要依附在主干樹,以吸收所需的養分。離開了主干,它們就沒法生存。展示:辨證的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的 辨證的唯心主義 形而上學的延伸思考:對于如何評價一位同學,是否就看他成績的優秀與否就可以衡量了呢?大家該如何去評價他呢?(提問)學生思考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辯證法和形而上學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明確本節課所講知識點采用知識框架形式,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知識點展示本節課知識框架作業布置完成課后練習鞏固知識、擴展思維七、教學反思1、巧設教學情境,化抽象為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特點,研究相應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預期效果。根據本課特點,采用了情境式教學法。在情境的選擇過程中,使用了教材現有的相關鏈接和專家點評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言論,并以學生喜愛的漫畫、flash等形式來呈現,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又能體現新課程要求。 2、構建表格框架,化雜亂為有序。對于相似知識點較多的教學內容,學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進行處理,可起到化繁為簡的效果。在進行課堂小結時,以知識框架形式呈現,可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整體化。附:1、漫畫:挖個坑也能釣大魚!2、表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分歧比較表派 別圍繞問題分 歧唯物主義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意識決定物質。表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比較表(多媒體展示)
唯物主義形態
基本觀點
局限性或優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1、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 2、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只是一種猜測,沒有科學根據。把物質歸結于具體的物質形態。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2、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正確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表三:唯心主義的兩種形態比較表(多媒體展示)唯心主義形態
基本觀點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務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客觀唯心主義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3、知識框架:
哲學的兩大
陣營唯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對 立
課后練習: 恩格斯指出:“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據此回答1~2題。 1.恩格斯的上述論述表明(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b、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意識能否正確反映物質的問題 c、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就是辯證唯物主義 d、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 2.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在根本觀點上是正確的,但也有不足之處,它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 a、缺少辯證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斷發展中的物質世界 b、它在自然觀上是唯物的,在社會歷史觀上卻是唯心的 c、否認意識反映物質 d、往往把物質的具體形態當作世界的本原 3.下列觀點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是( ) ①物是觀念的集合 ②上帝支配著地球上的萬事萬物 ③氣者,理之依也 ④心外無物 ⑤存在即被感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⑤ 4.自有人類以來,思想領域內的斗爭就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而哲學上的斗爭是最高形式的斗爭。這里說的哲學上的斗爭,最根本的是( )a、物質和意識的斗爭 b、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斗爭c、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 d、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斗爭5.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基層干部不研究市場,不懂行情,胸無良策,拍腦袋決策,給工作帶來巨大的損失。上述材料中的“拍腦袋決策”屬于( )a.否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唯心主義觀點 b.否認人能夠認識客觀事物的錯誤觀點c.否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 d.肯定物質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觀點6.許多同學高考前找算命先生算命,或者去寺廟求簽測前程,這種做法屬于( )a.唯物主義 b.不可知論 c.客觀唯心主義 d.主觀唯心主義7.孔子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孟子認為:“萬物皆備于我”。兩種觀點的主要區別在于( )a、前者強調客觀條件,后者強調主觀條件 b、前者是客觀唯心主義,后者是主觀唯心主義c、前者屬于唯物主義的觀點,后者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強調意識反映物質8.辯證法同形而上學的斗爭( )a.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b.從屬于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斗爭,并同這種斗爭交織在一起 c.是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斗爭的表現形式 d.高于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斗爭
9.有人說,重視物質利益就是唯物主義,強調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義。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
參考答案:
1.d 2.d 3.c 4.c 5.a 6.c 7.b 8.b
9.答案要點: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凡是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就是唯物主義;反之,就是唯心主義。重視物質利益和強調精神文明并不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2)追求物質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義,如果違背社會發展規律,不顧客觀條件,主觀蠻干地追求物質利益,就是唯心主義;強調精神文明不一定就是唯心主義,如果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前提下,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強調精神文明,正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表現。
⑶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只能在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意義上使用,否則就會造成混亂。
點評: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課,其內容是一個相對抽象的理論問題。教學內容中涉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論難度,再加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者的形式,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區別等知識點,使教學內容抽象而繁雜。但本課內容對學生在實際工作、生活、學習中,做到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有重要意義。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情境、體驗、感悟、運用”是本課設計的最大特點。本課針對高二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選擇了古今中外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言論作為教學情境,,并與學生相對感興趣的漫畫、flash動畫視頻等形式相結合來呈現,把學生引進主動學習、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化抽象的內容為具體,使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悟、運用教材知識點。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整節課在教師設置情境,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回答、總結、過渡中完成,把時間和空間給予了學生,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到很好地碰撞,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針對本課相似概念較多的情況,采用了許多圖表法,便于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明確各自的區別,把相對容易混淆的概念通過借助圖表的方法得以較好地理清。在資源的選擇上,注意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把教材現有資源與課外資源相結合,較好地為教材內容服務。
總之,該教學設計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有很強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