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講 陸地水、生物、土壤
葉綠素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6h2o c6h12o6+6o2↑
生產者
(綠色植物)
環境
分解者
(細菌和真菌)
消費者
(動物)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呼 吸
呼 吸
太陽能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物在地理環境 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循環促使物質遷移、能量流動,聯系無機界和有機界 改變大氣成分:co2、ch4、h2、nh3、水氣→n2、o2 改變陸地水的化學成分,改善陸地的水分狀況 參與沉積巖形成,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土壤的形成綠色植物的 環境效益 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 綠化植物、營造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城市綠地具有吸類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聲及美化環境等作用3、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概念: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作用:結合陸地環境的樞紐、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的中心環節,使地表由巖石裸露變為草木叢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時不斷地供應和調節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
土壤
組成
固相土壤肥力最終取決于水、肥、氣、熱四個因素之間的協調程度,以及能否滿足植物生長過程的需求 礦物質:土壤的物質基礎,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有機質:集中在表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彼此消長,影響熱量 水分:液相 空氣:氣相重要性: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最基本的自然資源理想土壤成分:空氣+水分=礦物質+有機質 孔隙 土壤固體土壤是一種永續性的可更新資源,但如果利用不當,則會引起土壤肥力減退。(3)土壤的形成 巖石風化過程——形成疏松母質,釋放礦物養分
形成過程
低等植物著生過程——形成原始土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高等植物作用過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機質更加豐富,并經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質生物對母質的改造作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導作用人類活動參與成土過程:合理耕作經營,可使土壤不斷改良,反之,則會引起土壤退化[能力訓練]讀右圖“三種陸地水相互轉化關系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1、甲代表的水體是:( ) a. 雨水 b. 冰川融水 c. 潛水 d. 承壓水2、箭頭a代表的現象一般發生在:( )a. 1~2月 b. 3~4月 c. 6~7月 d. 10~11月3、鄱陽湖區進行大規模圍湖造田,由此導致的箭頭a、b流量的變化趨勢是:( )a. a變大 b. b變穩定 c. a在豐水期變小 d. b在枯水期變大在遙感技術中,可以根據植物的反射波譜特征判斷植物的生長狀況。讀圖回答4—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