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復習課教學設計
此題分析后由學生自己作答,利用實物投影集體評價,再做歸納整理。
(解答略)
課時小結(由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補充)
1. 解三角形時,找三邊一角之間的關系常用余弦定理,找兩邊兩角之間的關系常用正弦定理
2. 根據所給條件確定三角形的形狀,主要有兩種途徑:①化邊為角;②化角為邊.并常用正余弦定理實施邊角轉化。
3. 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問題可適當應用向量的數量積求三角形內角與應用向量的模求三角形的邊長。
4. 應用問題可利用圖形將題意理解清楚,然后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
5. 正余弦定理與三角函數、向量、不等式等知識相結合,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課后作業:
材料三級跳
創設情境,提出實際應用問題,揭示課題
學生在探究問題時發現是解三角形問題,通過問答將知識作一梳理。
學生通過課前預熱1.2.3.的快速作答,對正余弦定理的基本運用有了一定的回顧
學生探討
知識的關聯與拓展
正余弦定理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面積公式的綜合運用對學生來說也是難點,尤其是根據條件判斷三角形形狀。此處列舉例2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如何選擇定理進行邊角互化。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函數、平面幾何、平面向量、正弦和余弦定理的基礎上而設置的復習內容,因此本課的教學有較多的處理辦法。從解三角形的問題出發,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采用的例題是精心準備的,講解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開始的復習回顧學生能夠很好的回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基本內容,但對于兩個定理的變形公式不知,也就是說對于公式的應用不熟練。設計中的自主檢測幫助學生回顧記憶公式,對學生更有針對性的進行了訓練。學生還是出現了問題,在遇到第一個正弦方程時,是只有一組解還是有兩組解,這是難點。例1、例2是常規題,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求解問題,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幫助學生鞏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識。
本節課授課對象為高三6班的學生,上課氛圍非常活躍。考慮到這是一節復習課,學生已經知道了定理的內容,沒有經歷知識的發生與推導,所以興趣不夠,較沉悶。奧蘇貝爾指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因而,在教學中,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的思維活動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實際出發點。教師應當"接受"和"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盡管它可能是錯誤的或幼稚的,但卻具有一定的"內在的"合理性,教師不應簡單否定,而應努力去理解這些思想的產生與性質等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學生思維的發生發展過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適當的教學措施以便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并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由于這種探究課型在平時的教學中還不夠深入,有些學生往往以一種觀賞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主動探究意識不強,思維水平沒有達到足夠的提升。這些都是不足之處,比較遺憾。但相信隨著課改實驗的深入,這種狀況會逐步改善。畢竟輕松愉快的課堂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天地,是合作交流、探索創新的主陣地,是思想教育的好場所。所以新課標下的課堂將會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