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8
答案 c
解析 由第6段的表述可以得出答案。a項“和”應為“或”,“1200℃的高溫”少了“左右”。b項“東漢”應為“東漢晚期”,“一個”應為“第一個”,“青花瓷”應為“青瓷”。d項“成熟的青花瓷”出在“元朝”,“元明清”應為“明清”。
7.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一詞在英語中用“china”表示,而“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這可能與“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瓷器與中國關系密切有關。
b.研究中國瓷器,不僅涉及各朝代的歷史情況,而且還觸及到意識形態與信仰特征。
c.“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的涌現,和“八大瓷窯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宋代中國制瓷業的輝煌。
d.明清時期景德鎮能夠成為全國制瓷業中心,是因為各種燒制技術相當成熟。紅釉、藍釉等高溫顏色釉剛剛燒制成功,可以大量生產。與金、銀、銅器物相比,瓷器既經濟又實用。
答案 d
解析 “紅釉、藍釉等高溫顏色釉”在元代已經燒制成功。該項的整個表述也屬強加因果。
XX年聯考題
一、(08北京市海淀區高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練習)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17題。
筷子漫淡
概覽大千世界,綜觀天下蒼生,其進餐工具大體可分為三類。歐美人慣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瑣;非洲、中東、印尼及印度次大陸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樸而粗獷;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則使用筷子,簡易而便捷。對自己祖先所發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國人情有獨鐘。
中華大地是筷子的故鄉,先人用筷子進餐,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外觀上看,筷子由兩根同等粗細長短的小棒組成,十分簡陋,但經國人巧手掌控,則夾、挑、撥、扒、戳等無所不能。鋒之所指,美味盡收;取舍自如,縱橫桌上。堪稱使用方便,價廉物美。
可以想像,遠古時期洪荒滿目,文明未啟。人們采摘漁獵,以生食過活。我們的祖先肯定也經歷過用手抓、捧而食的階段。但懂得用火后,開始享用熟食,吃熱燙的食物時,再直接用手取之,則不美也。于是自然就會想到用木棍兒夾之,以為佐助。天長日久,人們便練就了用木棍兒取食的本領,這就是人們使用筷子的由來。
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為木材和竹子。當年處于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于樹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隨手采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正因如此,細棍兒、修竹等,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已呼之欲出。從當今筷子的形體考察,仍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誠“大樸勝華”之典型也。
筷子古名曰“箸”。《韓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之語。由此可見,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商紂時期。
箸之易名為筷,亦有成說。明陸容于其所撰《菽園雜記》卷一中有云:民間諱俗,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以“幡布”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時安順平穩,到碼頭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翱臁庇执蠖嘁灾裰瞥,就在“快”字頭上添個“竹”字頭,“筷”字乃成;而近代漢語中,單音節名詞有向雙音節名詞發展的趨勢,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