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社會科學類閱讀復習教案8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詞壇的“俗詞”,她主要批評了詞作忽視音樂性的做法。
答案 d
解析 從第4段“在對所謂‘俗詞’大加聲討的同時”,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詞”的。
8.下列對蘇軾、李清照尊體的“兩個層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
a.蘇軾突破詞的傳統,主要表現為拓展詞的題材內容,重視詞的格調意蘊,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從詞的體性入手,來維護“別是一家”的詞的本來特征——音樂性。
c.蘇軾和李清照的詞論,分別從意義的層面上和藝術的層面上尊體,兩者相反相成。
d.兩種尊體論從不同方面劃出了中國詞史的軌跡,但都不被當時詞壇的多數人接受。
答案 d
解析 文章并未提及李清照的尊體論不被當時詞壇的多數人接受,事實上也不是這樣。
9.依據文中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蘇軾的幕僚調侃“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體現當時詞壇對蘇軾“另類”詞風的諷刺性評價。
b.超越傳統詞風是“破”,超越新興詞風是“立”,由于創作上的爭強好勝,蘇軾“立”的成就遠遠大于“破”。
c.進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國破家亡的慘痛經歷,其詞作內容轉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蘇、李的尊體論,不斷在后世得到回應,可以推想,它們會在拓展主題和遵守音律兩個方面不斷互補。
答案 b
解析 文章并末提及蘇軾“立”的成就遠遠大于“破”的成就。
七、(山東省威海市~XX學年度高三期末調研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以柔克剛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舉世聞名的太極拳就是這種思想的直接產物,而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稱“建筑版太極拳”。
中華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選擇了木材等有機材料作為結構主材,而且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持續時間最長、技術成熟度最高的結構體系——柔性的框架體系,具有框架結構的種種優越性,如“墻倒屋不塌”的功效,其柔性的連接,又使得它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
我國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復雜的建筑,主要采用長寬比小于2:1的矩形。規則的平面形態和結構布局有利于抗震。傳統建筑往往是中間的一間(當心間)最大,兩側的次間、梢間等依次縮小面寬,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國古代建筑一般由臺基、梁架、屋頂構成,高等級的建筑在屋頂和梁柱之間還有一個斗栱層。中國古代建筑的臺基用現代結構語言描述,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好比是一艘大船載著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驚濤駭浪”中,能夠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礎被剪切破壞,減少地震波對上部建筑的沖擊。中國傳統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構造,在構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實踐證明這種構造方式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優雅的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過相當的貢獻。形成大屋頂(尤其是廡殿頂、歇山頂等)需要復雜結構和大量構件,大大增加了屋頂乃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龐大的屋頂以其自重壓在柱網上,也提高了構架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