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的復習教案
5、何辭為? 6、其皆出于此乎? ★關注復句句間關系及其詞語,并落實譯準 表假設:茍 若 使 倘 即 誠 如 必 脫 表轉折:然 而 乃 則 但 顧 第 特 ★要忠實原句的語氣 原句是疑問語氣、反問語氣、無奈語氣、推測語氣等語氣的,翻譯后,要保持原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我們還是回去吧。)——商量語氣 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測語氣 豈孰能譏之乎?(難道誰能譏笑我嗎?)——反問語氣 ★注意修辭翻譯 1、借喻,就是不出現要說的本體而用一個形象的喻體來直接表述的修辭方法。這種方式為古代學者所樂用,能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譯出它的本體或將其譯成一個明喻,這樣才能準確表達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金城千里: (2)今不惜美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XX高考)美錦: 2.借代的翻譯 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稱代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代的事物。 (1)“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廉頗藺相如列傳》)口舌: (2)“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記》):縉紳 (3)“黃發垂髫”(《桃花源記》)黃發垂髫: (4)“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乃悉罷之”( 全國)口腹: 3.委婉的翻譯 因有所顧忌,或因謙恭,或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是委婉。對委婉句的翻譯,就是變委婉為直言。 (1)、有所顧忌,《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山陵崩: (2)、為求雅,權起更衣。更衣:上廁所。 (3)、再如外交辭令的委婉,《赤壁之戰》中的“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會獵: (4)、再如為了謙恭和避免冒犯,不說皇帝年輕(因為年輕往往意味著不懂事或閱歷淺),而是說“陛下富于春秋”(《史記•李斯傳》) 4.互文的翻譯 前后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合而見義,這種辭格就叫互文。不管是本句互現(同一句的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現)的翻譯,還是對句互現(上下句中有某個詞語互文見義)的翻譯,均應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則。 (1)、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句,就要譯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譯為: (3)、《捕蛇者說》中的“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譯為: (4)、《孔雀東南飛》中的“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譯為: 除此而外,古文中還會使用其他的一些辭格,如夸張、比擬等,翻譯時也應根據辭格本身的特點,恰當寫出譯文。 練習: 1.批龍鱗,逆圣聽 2.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3.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五、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文言文的具體翻譯方法主要有:刪、留、增、替、調 ① 刪除原詞,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助、連接作用的虛詞,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譯成現代漢語時,不能硬譯,應該刪除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