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詞類活用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精講精練復習教案4
答案: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
13.用斜線“/”給下列短文畫直線的部分斷句。
太 宗 謂 太 子 少 師 蕭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數 自 謂 無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問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則脈 理 皆 邪 弓 雖 勁 而 發 矢 不 直。朕 始 寤 向 者 辨 之 未 精 也。朕 以弓 矢 定 四 方 , 識 之 猶 未 能 盡,況 天 下 之 務,其 能 遍 知 乎!
(取材于《資治通鑒•唐紀八》)
解析:本文段通過唐太宗向太子少師蕭瑀敘述自己以弓矢定四方,但不完全了解弓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的能力有限,并不能盡識天下之務的道理。給文言小段斷句:第一要悟大意,這是基礎。第二要抓標志,有對話的文段要先抓住標志“曰”字,有語氣詞要考慮在它的前后斷開(因為既有句末語氣詞又有句首語氣詞)。第三要抓關聯詞,如“則脈理皆邪”。第四要抓動詞,動詞的主要功能是作謂語,文句多是圍繞謂語組合而成。如“朕少好弓矢”的“好”。“近以示弓工”的“示”。
答案:太宗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勁//而發矢不直。[說明:雙斜線 (//)處,可斷可不斷。]
14.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斷句。
(趙圍于秦)齊 人、楚 人 救 趙。趙 人 乏 食,請 粟 于 齊,齊 王 弗 許。周 子 曰:夫 趙 之 于 齊 楚 捍 蔽 也 猶 齒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則 齒 寒 今日 亡 趙 明 日 患 及 齊 楚 矣 且 救 趙 高 義 也 卻 秦 師 顯 名 也 不 務為 此 而 愛 粟 為 國 計 者 過 矣。
(取材于《資治通鑒•周紀五》)
解析:根據文意和句末虛詞“也”“矣”進行斷句。
答案:夫趙之于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初,楚子將以商臣為太子,訪諸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 黜乃亂也。楚國之舉,恒在少者。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弗聽。
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商臣聞之而未察,告其師潘崇曰:“若之何 而察之?”潘崇曰:“享江羋而勿敬也。”從之。江羋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汝而立職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諸乎?”曰:“不能。”“能行乎?”曰:“不能。”曰:“能行大事乎?”曰:“能。”
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謚之曰“靈”,不瞑;曰“成”,乃瞑。
(選自《左傳》)
(1)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之何而察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題要注意以下幾點:①準確理解重點實詞的含義。如(1)題中的“是”“忍”,(2)題中的“察”。②注意句式上的特點。如(1)題中“忍人也”是判斷句,(2)題中“若之何”是固定句式,可譯為“怎樣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