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詞類活用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精講精練復習教案1
第14講 詞類活用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考綱解讀】
《考試大綱》明確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理解這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與用法,是指能根據語境進行理解與辨別。“句式”屬于語法范疇,“不同的用法”指詞類活用,也屬于語法范疇。同現代漢語相比,古代漢語的語法構造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別。所謂“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這樣 一些相異的部分。大致說來,這些相異的部分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 、成分省略與詞類活用等五個方面。
古代漢語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大多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又常在主語之 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頓,在謂語之后加上“也”字幫助判斷。被動句則是指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形式上可以分為“于”字式、“為”字式、“為……所……”式、“見”字式等類別。賓語前置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提前;二是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提前;三是用“之” 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成分省略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省略與量詞省略等六種,其中尤以主語省略 與賓語省略更為常見。詞類活用是指甲類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 特征,并進而產生出某一新的意義這樣一類語法現象。又分為四種情況:一是動詞、形容詞 、名詞活用如使動,二是形容詞、名詞活用如意動,三是名詞活用如一般動詞,四是名詞用 作狀語。考查“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結合理解文意來進行。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是把對語言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容的考查兩個方面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這就要積累豐富的文言實詞與虛詞知識,熟練掌握常見的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才能達到綜合考查的要求。《語文科考試說明的說明》依然強調:“從高考的特點出發,文言文翻譯應以直譯為主。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翻譯句子的基本要求是譯文要做到“信、達、雅”,具體說來就是:譯文要符合原文的意思;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譯文要盡量做到美一些,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所以,做這些題時,一定要遵循這一原則。另外,可以采用留、對、換、增、刪、調的方法進行翻譯。翻譯一定要從高考的特點和考查目的出發,一般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要求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依據,并且譯文的句式特點和風格都與原文一致。所以,在做此類題時,應重點審讀一下要求翻譯句子所在的文段,再根據翻譯要求,寫出譯文。
從考查的試題編制來看,近年來高考被選擇作為翻譯的材料,都是一些淺顯的文言語句,其中關鍵詞語在語文教材中大多都有涉及。故應“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容忽視。
【重點知識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