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詞類活用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精講精練復習教案1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例如: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鴻門宴》)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并。(《赤壁之戰》)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戰》)
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記》)
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相當多見,有幾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石鐘山記》)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送東陽馬生序》)
2.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提前。例如:
大王來何操? (操何) (《鴻門宴》)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鴻門宴》)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到前邊。例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師說》)
唯利是圖(圖利)
省略句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都有很多省略現象,古代漢語中更為多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省略謂語。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的省略較多見。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3.省略賓語。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4.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鐘磬置(于)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石鐘山記》)
詞類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