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詞類活用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精講精練復習教案1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
名詞活用為動詞有許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詞后面還有名詞或者名詞短語,這個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就是活用動詞的賓語。如: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指南錄>后序》)
"臣,海安、如皋"都是賓語,"私、道"原本是名詞,現在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沒有賓語,就看一個名詞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狀語, 如果有狀語, 這個名詞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
(1)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刺秦王》)
(2)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促織》)
"乃、細"都是狀語,于是原本是名詞的"前、疏"都活用成了動詞。
如果一個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那么這個名詞就可能活用成了動詞。如:
(1)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頗藺相如列傳》)
"鼓刃"前面有"能、欲",都由名詞活用為動詞了。
2.名詞做狀語
名詞一般是不能做狀語的,做了狀語就意味著帶了副詞的性質。在文言文當中,這也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名詞做狀語也是一種詞類活用的現象。如: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赤壁之戰》)
"南指"相當于"向南指"。
(二)動詞的活用
動詞的活用主要是動詞活用為名詞。在一定的上下文當中,一個動詞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這個動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1)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六國論》)
(2)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援、救"原本都是動詞,這里不是處在主語,就是處在賓語的位置,所以都活用為名詞了。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的主要功能是做謂語、定語;如果一個形容詞做了主語或者賓語,這個形容詞就可能活用為名詞了。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過秦論》)
"賢"原本是形容詞"德才優秀",這里是"賢士、賢人",可見它已經名詞化了。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形容詞如果帶上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如:
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苦"后面帶上了"秦"做賓語,就活用為動詞了。
(四)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產生了使賓語發生某個動作的意思,這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便有了使動意義,活用為使動詞了。如:
晉原軫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敵不可縱。"(《崤之戰》)
"勤民"是"使民勞累",是使動用法。
(五)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表示心理活動,意思是"認為怎么樣"。如: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荊軻刺秦王》)
"遲之"是"認為這件事辦得太遲",是描寫心理活動。
★ 一般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3)用“者”表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