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學案 命題作文“靜”講評及例文
四、歸結:
動與靜總是相生相成的。動到極至,就是靜到極至;能否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最最具有震憾力的東西,這就要有一顆不被表象所迷惑的沉靜的心;心靜讓人感覺更深遠等。
寧靜的另一面是不寧靜,是內心的欲望與躁動。在商朝滾滾、錢浪滔滔、“唯物”盛行的今天,更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因為只有寧靜才能過濾淺薄、沉淀浮躁,才能誕生不朽的思想,長出精神的果實。面對社會的喧囂,我們不做招搖的枝柯,而做靜默的根系。不隨波逐流,不迷失自我,不急功近利,在喧囂中找到一片詩意的棲居之所。
五、范文:
靜
靜水流深,不顯不露,靜,以外觀的姿態隱藏著內在的力量,蘊藉的思想。一個“靜”字,竟是如此深邃,如此富有禪意。
身靜,方可心無旁騖,專心思索,方能得大智慧。佛家禪宗似乎是最早領悟到這一要訣的。禪宗的必修課,也是入門功夫——坐禪,就要修行者身靜入定,誦經冥想。雙目一閉,便將滾滾紅塵,污垢塵埃盡閉于心門之外,身靜入定,便不為外物所役而細品沉思。自印度蓮花大師始,不少僧人在喜馬拉雅山挖洞面壁而居,饑餐蕁麻,渴飲雪水,形容枯槁而終于“靜”中思得佛門真諦,成就一代高僧。面壁,或思過,或悟道,成功的前提就是身靜。身如靜水,不顯不露,方能讓思想縱橫千里。
心靜,方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單純的身靜,心中依然萬念錯雜,自然不可得道。身靜的同時,更要心靜。不去想那人間的紛雜,只將一片冰心浸入雪水,感受靜的冰涼怡人,將心態、精神放松。而到了更高層的鏡界,即便身不能打坐入定,心依舊可如止水。于是,你不必奇怪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感受,只因為他“心遠地自偏”;你不必奇怪蘇東坡被貶黃州,仍能于赤壁之下高歌放舟,只因為他從不變的靜中,悟出了“物與我皆無盡也”的大境界,于是便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智者在靜中修身悟道,在靜中羽化登仙,在靜中凝聚起了千年的智慧和深不可測的力量。但他們還是保留著那份靜,或許是習慣已成為自然。直到有一天他們打破了沉默,你才驚訝他們的智慧與博大,于是才有那“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感慨。《天龍八部》中第一高手,竟是少林一個默默無聞,甚至無名的掃地僧;助魏公子竊符救趙的侯生原本也只是大梁夷門的一個守關者;智慧象征的諸葛亮,出茅廬的也只是躬耕于南陽的農夫……他們往日的靜正反襯出有朝一日力量爆發的可怕,就如同火山的靜,那不是單純的沉默,而是為了蓄積之后的爆發!
于是不難理解稽康在面對前呼后擁,大講排場來拜見他的鐘會時,仍舊不理不睬,只在熊熊的爐火和鏗鏘的錘聲中默默忙碌的舉動。圣賢的靜,豈容俗世的嘈雜來打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千年前的智者從深邃的靜水中悟出了禪意。這禪意并非不可言傳,只是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去感悟呢?這也許是現代文明的悲哀。
靜
生命的形式很多,有人狂放于外,有人喜靜,善于在靜中思考。我喜歡靜,因為靜中蘊含著生命的博大精深,在靜中你可以暢游于生命之洋。
靜可以讓人沉思,讓人體味出生命的真諦。很多哲學家都是在靜中思考出人生的意義,可以說靜是哲學思想的搖籃。神圣的《宗教論》就是在靜中誕生的,那偉大的哲學家是一位徹底的孤獨者。沒有親情,沒有愛情,沒有友情,在他發泄之后,他就歸于心靜,在無際的靜的海洋中,他思考出了人的起源,人的意義,人性的真善美、假惡丑。在世人將要將他忘卻的時候,他的《宗教論》出版了,這本書震動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目光紛紛注視到那位“厭世者”的身上,識別出他的價值的權貴們紛紛來到他的處所,而他卻將他們拒于門外:“只有在靜中,只有在無際的孤獨中,我才能思考。”這是他留與世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