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詩鑒賞題型解讀
高考古詩鑒賞在《考綱.》中的要求為: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自XX年以來,全國各地古詩鑒賞題均以客觀題為主,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評價能力。此題除了需要考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審美情趣進入作品,進入作者的內心,用自己的語言把“意會”到的東西“言傳”出來之外,也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以“不變”的思路應對“多變”的題型,從而盡量在回答此類問題時做到成竹在胸,盡善盡美。現針對該題各考點題型答題技巧進行逐一解讀。一、形象類題型
(一)形象,在詩歌中即意象,它是綜合了詩人情感的“景、物、人”的總和,考題中常以這樣的方式出現:
1、請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 ”這一藝術形象。
2、這首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詩人的形象?
3、詩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樣的特點,請結合詩歌內容作具體分析。
解題分析:解答此類題,首先要求考生找準詩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幾個簡練準確的詞語概括其特點,最后結合詩歌內容分析形象與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的內在聯系或說明其在詩歌中所蘊含的意義。
答題示例: 瀑布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間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藝術形象。(XX年黃州)
參考答案:涓涓細流不辭辛勞,匯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后又拒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流向大海,決心化作洶涌的波濤。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
(二)詩歌中的意象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往往相互組合而成“意境”,因此,對意境的考查,也可以說是對意象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考查。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寫的事物或圖景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其考查形式主要為:
1、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或本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詞的前二句寫出了怎樣的情形?請結合上片內容加以概述。
解題分析:意境包含形象、情感、境界三個方面,答題時缺一不可。考生應抓住詩中主要的形象,在忠于原詩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運用流暢優美的語言再現詩歌所創設的畫面(注意在表述時切忌直接引用,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主要的景物),再用諸如恬靜優美、幽靜凄涼、雄渾壯闊等概括氛圍的詞語進行總結提煉,并由此而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題示例: 山居秋瞑 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