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鑒賞專項訓練(通用2篇)
古詩鑒賞專項訓練 篇1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清平樂 博山道中即事
辛棄疾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注:鞚(kong),馬籠頭。
(1)詞的上片中“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一句寫得饒有情趣,請簡要分析。(4分)
(2)詞的下片描寫了怎樣的一個人?整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4分)
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點 絳 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鶴子”之稱的隱逸詩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后荒蕪。
(1)全詞突出寫一個“亂”字,請結合詩句作具體說明。(4分)
答:
(2) 這首詞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上闕寫法上有什么特點?(4分)
答: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①。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里逢②。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蟲③。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④。
[注釋] ①城闕:宮城前兩邊的樓觀,這里代指京城。②翻:通“反”。③風枝:風吹動樹枝。④羈旅:客游他鄉。曉鐘:報曉的鐘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故人相逢的環境的。(4分)
答: (2)這首詩主要寫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現的?(4分)
答: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自詠示客
陸 游
衰發蕭蕭老郡丞, 洪州又看上元燈。
羞將枉直分尋尺①, 寧走東西就斗升。
吏進飽諳箝紙尾②, 客來苦勸摸床棱③。
歸裝漸理君知否? 笑指廬山古澗藤。
注釋:① 尋尺:古八尺為“尋”,“尋尺”猶言“高低”、“長短”。② 箝紙尾:縣丞有職無權,屬吏抱來文書,左手挾卷正文,右手指著紙尾,要縣丞簽署,卻不許看公文內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兩端。
⑴詩人在首聯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怎樣的作用?(4分)
答:
⑵有人說在尾聯“笑”字里可見放翁的眼淚。請結合全詩對這一說法作簡要分析。(4分)
答:
5.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宮 詞
武衍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
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
[注]建章:宮殿名。
(1).你認為這首詩第二句中“詩眼”是哪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4分)
答:
(2)這首詩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6.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和子由①澠池懷舊
蘇 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壞壁③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②老僧:當地僧人,名奉閑。③壞壁:是殘破的墻壁
(1)這首詩的首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頷聯表達了詩人何種人生態度。(4分)
(2) 頸聯和了子由所懷的“舊”,“舊”具體指什么?尾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7.閱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初見嵩山
(宋)張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①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吹雨去,數峰清瘦出云來。
【注】①賴:依賴,憑借。②豁我懷:使我開懷、振奮;豁,舒展。
(1)詩的第二句寫嵩山的出現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結合詩歌加以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數峰清瘦出云來”是公認的全詩最精彩的一句,特別是“清瘦”二字更是為人稱道。請簡要賞析“清瘦”這兩個字的妙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1)第一句所描寫的駱氏亭的環境有什么特點?寫這種環境在詩中起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隱寫詩常通過時空之“隔”,表達情意的“難隔”或“不隔”。據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達意上的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許多人說“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請說說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聯系其寫作背景,回答問題。(8分)
臨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余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寫作背景]據宋人洪邁《夷堅志》記載:侯蒙其貌不揚,年長無成,屢屢被人譏笑。有輕薄少年畫其形貌于風箏上,侯蒙見之大笑,作《臨江仙》詞題其上。后一舉登第,官至宰相。
(1)這首詞體現了侯蒙什么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詞作予以簡析。(4分)
答:
(2)《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上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侯蒙詞一樣,都運用了“夕陽紅”的意象,但其象征意義各不相同,請作簡要的比較。(4分)
答:
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流螢:即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傳說腐草化螢。
清人孫誅評價此詩道:“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臥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靈活。”
(1)“臥看”二字逗出了怎樣的情思?試作簡析。
(2)前三句是怎樣為情思的逗出“層層布景”的?試作簡析。
1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落日悵望
馬戴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1)本詩以“落日悵望”為題,從全詩內容看,作者惆悵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對這首詩作一賞析,寫一段鑒賞文字。(不超過80字)(6分)
1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好事近 漁父詞
朱敦儒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
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注】朱敦儒,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年)辭官離開朝廷,長期隱居浙江嘉興。
(1)簡析詞首“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一句在全詞中的作用。(4分)
(2)詞的下片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懷?(4分)
13.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后面問題。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⑴詩里的“涼”字有何妙處?試作賞析。(4分)
答:
⑵“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這兩句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10分)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氛垢:塵埃。
(1) 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分別是哪 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2) 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5.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游賞心亭①
王硅
六朝遺跡此空存,城壓滄波到海門。
萬里江山來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樹②悲歌起,當日黃旗王氣昏。
人事不同風物在,悵然猶得對芳樽。
[注]①賞心亭:建康(今南京)名勝,北宋丁謂所建。在“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②玉樹:即《玉樹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作,公認的亡國之音。
(1)“城壓滄波到海門”中的“壓”字非常有表現力,請賞析。(4分)
(2) 從全詩看,作者為什么“悵然”?聯系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①這首詞描寫了一個很有情趣的畫面:一只白鷺棲宿在沙灘上,不時瞇著眼向沙面窺視;投在沙上的影子也輕輕搖晃,大概是在夢中看見了魚蝦(2分)。詞人由宿鷺瞇眼假寐的生動畫面想像到它夢見了魚蝦,想像合理,極富情趣。(2分)
答案:詞的下片描寫了一位身姿優美、性格開朗的浣紗女形象(2分)。整首詞表達了詞人對清新淡雅的自然風光的喜愛和對醇厚樸實的民情風俗的贊賞(2分)。
[詞的鑒賞]
博山在江西永耒縣西二十里,山中有清奇的泉石、蒼翠的林谷,還有雨巖、博山寺等名勝古跡,是一處絕佳的風景地。作者閑居上饒時,曾多次去此山游覽,并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記游詞。這首描寫沿途夜景的《清平樂》即是其中的一首。本詞的篇幅雖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語言淡樸,別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上闋頭二句描寫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驅馬從柳樹旁邊疾馳而過,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濕變重了。這里既表現出山道上柳密露濃,景色優美;也表現出行人心情舒暢,雖覺衣衫濕重,但游興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寫在行經河灘旁邊時,看到的一幅饒有幽趣的畫面:一只白鷺棲宿在沙灘上,不時地瞇著眼睛向沙面窺視,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輕輕搖晃,準是在夢中見到魚蝦了吧!看到宿鷺目瞇影動,便斷定它正在做夢,又因鷺鳥以魚蝦為食,進而斷定它夢見了魚蝦,雖是想象之辭,但又合情合理。詞人既能極細致的觀察又能極深微的體會,因而寫的是如此生動、多趣。
下闋頭二句描寫在行經溪流附近的村莊時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詩意的畫面:夜深人靜,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輕的婦女在溪邊浣紗,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麗輕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詞人使用的語句極其簡淡,卻能把環境和人物寫得清雅秀潔,風韻悠然。
結尾二句又在前邊的畫面上繪出了新的情采:寧靜的村舍門前忽然響起孩子的哭聲,正在溪邊浣紗的母親立即起身往家趕,路上遇見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頭一笑,隨即背轉身匆匆離去,這真實而自然的描繪,不但給畫面增添了濃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動地表現了山村婦女淳樸溫良的心性和略帶幾分羞澀的天真。
總觀此詞,全篇都是寫景,無一句抒情,但又處處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從描寫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對清新淡雅的自然風光的喜愛;從描寫浣紗婦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對淳厚樸實的民情風俗的贊賞。
在風景和人物的具體描寫上,此詞也具有動靜結合、形神兼備的妙處。柳密露濃原是靜景,但詞人卻借露濕征衣的動象來表現,比直寫其靜態美更覺真實多采。沙灘宿鷺亦在靜中,但詞人卻寫其睡中之動態,并寫其夢中之幻影,使讀者不僅可見其形動,而且可感其神動,因而別生奇趣。篇末寫浣紗婦女亦能遺貌取神,用“笑背見人歸去”的動態美,表現婦女溫良淳樸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2、⑴園中春色因無主而亂;落花因煙雨飄零而亂;心緒因離別而亂;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離。(4分)
⑵①綿綿不盡的離愁別緒。 ②上片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為寫離別奠定感情基調(4分,第一問2分。第二問2分,不結合具體詩句的答案說對了也只給1分。)
3、(1)①通過景物描寫表現環境,故人相逢在秋天的滿月之夜,京城的夜已經很深了。②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環境。秋風驚動枝頭棲息的鳥鵲,露草里躲著唧唧鳴叫的寒蟲。 (每點2分)
(2)①這首詩描寫了和同鄉偶然聚會的情景,表現了亂世相逢悲喜交集的復雜心理。②頷聯以“還作”、“翻疑”作流水對,敘江鄉故人偶集,真是難得,反而懷疑是不是在做夢;③頸聯景中含情。④尾聯寫歡聚對飲,長夜敘談,并以“畏曉鐘”寫害怕分離時間到來作結,深刻表達出對同鄉聚會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全詩心理描寫真切而傳神。(每點1分)
4.⑴反襯手法;(2分)用上元(元宵)燈火的徹夜通明,反襯詩人的頹唐潦倒,表現詩人悲從新來的感慨。(2分)⑵白發稀短,老態頹唐,令人唏噓;官場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憤慨;走東西,就斗升,屈辱難忍;走投無路,只有退隱山林。這笑,是一種無可奈何,是一種憤世嫉俗,是詩人壯志難酬的悲哀。(能指出“笑”中隱含的含義,2分;并能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2分)
5.(1)“鎖”字是詩眼。“鎖”字形象地表明了滿庭春色閉鎖在高墻之內,無法泄露;而宮女的年華,也鎖于重門之內,白白消逝。
(2)運用了反襯手法。落花能夠飛出宮墻,無人禁止,而宮女們卻身鎖重門,人不如花。這里以落紅飛舞出宮墻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
【點撥】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多少年輕女子被掠進皇宮,終身禁錮于宮墻之內,青春活活葬送。這時古代女子的悲劇。古典詩歌中描寫宮廷生活的“宮詞”,常取此為題材,為不幸的宮女傾訴苦衷。武衍這首宮詞,以深惋之筆,借景托情,描寫宮女被禁錮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6.(1)首句使用設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人生到處”比作飛鴻踩踏雪泥。(2分,設問、比喻各1分)頷聯表明了詩人面對飄忽不定(具有某種偶然性)的人生經歷、不計較得失的達觀態度。(2分,答出“不計較得失”或“達觀”“樂觀”即可)
(2)往日見過的老僧,同題詩的墻壁。(2分,1點1分)回想往日的艱難困苦,(1分)而今更應牢記兄弟情誼,共勉奮進了。(1分)
【翻譯】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7.【答案示例】
(1)襯托(鋪墊)。前兩句從作者的奔走風塵,在困頓和疲憊中,全賴青山使自己的情懷得到短暫的舒展..這樣,嵩山便在露面之前先給人一種親切感。(意思對即可)
(2)此詩用“清瘦”形容嵩山,既寫出了雨后青山特有的景象——山峰峻峭,景象明朗,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氣質與追求。體現了詩人感情的外化.物我合一,可謂造語新奇。(意思對即可)
【詩歌鑒賞】 題為“初見嵩山”,顯然既要寫人又要寫山。作者有意把“數峰清瘦出云來”這一正面寫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對嵩山的感情和風吹雨去的環境放在前面作為鋪墊,取得
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效果。這正是寫景的成功之處。不直露地寫初見嵩山時的驚喜,更不直露地表達自己的情懷,而先寫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懷,既從反面寫出了仕途的苦悶,又從正面寫出了“仁者樂山”之意。最后,在刻畫山的形象時,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為美的審美趣味,進而深化了詩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這是寫人的成功所在。
8.(1)詩歌首句描寫了駱氏亭凄清絕塵(或“凄清雅潔”、“凄清孤寂”)的環境特點。如此環境自然惹動懷友思緒,為下文抒發思念之情作鋪墊。(2分,環境特點、作用各1分)
(2)本詩“隔”字是寫詩人與友人(崔雍崔袞)在地域上的距離(1分);詩人雖與友人(崔雍崔袞)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對友人的思念卻沒有被阻隔,所以,一個“隔”字更顯出雙方在情意上的相通。(2分)
(3)本詩是懷友詩,而這一句寫詩人因旅宿思友而徹夜不眠,(1分)而雨打枯荷的清韻,暫時能慰藉思友之情,(2分)所以說此句是點晴之筆。(或:本詩是懷友詩,雨打枯荷的聲音,單調而凄清,更襯出環境的寂寥,(2分)從而加深了對友人的思念,(1分)所以說此句是點晴之筆。)
9、(1)(4分)
①侯蒙幽默詼諧。如戲稱畫他形貌的人為“良匠”,機智地應對別人的嘲諷。
②侯蒙樂觀自信。別人把他的形貌畫在風箏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宮”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遠。結句含意:等到我事業有成時,“看我”怎樣在“碧霄中”自由馳騁吧!
(2)(4分)
①侯詞的“夕陽紅”象征個人的時來運轉,大器晚成。
②《三國演義》開篇詞的“夕陽紅”象征歷史的滄桑變化。
10、(1)“臥看”二字逗出了宮女對愛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織女是中國堅貞不逾愛情的象征,他們雖銀漢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會機會,而自己如花似眷卻深閉宮中,流年似水。從而表現出對牛郎織女的向往,即對愛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居住環境布景。通過“銀燭”“秋光”及因銀燭、秋光而變得色調陰冷的畫屏三個意象,勾勒出宮女凄涼的生活環境。次句:人物活動布景。通過“撲流螢”這一動作細節,表現出宮女生活的寂寞和百無聊賴。第三句:自然環境布景。通過陰冷的“天階”和“涼如水”的“夜色”表現出宮女內心的悲涼。
11. 答:(1)客中久滯、思鄉情切(可從頷聯得到答案);年華漸老、感時傷逝(可從尾聯得到答案)。(2分,每點1分)
(2)作者見景生情,由“孤云”“歸鳥”疾速飛去,想到自己的久滯不歸,由此勾起鄉“念”;由夕陽落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想到自己年華老去,生出無限傷感。聯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12、(1)從內容上看,是作者遠離官場后的生活寫照,定下了全詞的思想感情基調。(2分)從結構上看,“出紅塵”是全詞的“詩眼”,統領全詞。因為“出紅塵”,才有了下文所描寫的悠閑自在、超然曠達的生活情景。(2分)
(2)詞的下片通過晚來垂釣時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鴻明滅等景物的描寫,展現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閑適寧靜的月夜垂釣圖(2分),表現了詞人對紅塵官場的輕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懷,寄寓了作者堅持純潔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寧靜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13、⑴“涼”字寫出了江風夾雜著雨水吹入船中給人的感覺(或寫出了秋風秋雨給人的真實感覺)(2分);同時也是凄涼氛圍、情感的反映,將情景融合在一起(2分)。
⑵ 虛寫,寫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1分)。想象魏二夢里聽見猿啼,難以入眠(1分)。詩歌表面寫好友分別后愁緒滿懷;實際上寫出作者送別魏二時難舍難分的情感(2分)。
14、(10分) ⑴答: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后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后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⑵答: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人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給前面所繪的一幅表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
15. (1) ①“壓”字形象地寫出了城之高、城之固,突出了城的險峻。(2分)②也寫出了水勢的波濤洶涌。(2分)
(2) ①前四句是寫作者登高遠眺,感慨江山依舊,物是人非。(2分)后四句是說如今的統治者不能吸取前朝教訓,使作者憂慮而“悵然”。(2分)
古詩鑒賞專項訓練 篇2
1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夕陽樓
李商隱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⑥世自悠悠。
①“花明柳暗繞天愁”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4分)
②有人說本詩最后兩句最具表現力,請從詩句選用意象的角度作簡要分析。(4分)
17.閱讀下面宋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溪橋晚興
鄭協①
寂寞亭基野渡邊,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閑立,滿袖楊花聽杜鵑。
注:①鄭協: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寫景運用了哪些手法?(2分)
(2)有人說詩中的“閑”字表現了詩人閑適恬淡的心境,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4分)
18.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注】此詩是孟浩然四十歲時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不第,還襄陽之際,留別王維之作。
(1) 首句中“寂寂”二字,含義豐富,試加以分析。(4分)
答:
(2)“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被認為是全詩的重點。試分析這兩句表達的內容和感情,并聯系全詩,分析其在結構上的作用。(4分)
答:
1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8分)
宮怨
李益
露濕晴花春殿香, 月明歌吹在昭陽。
似將海水添宮漏, 共滴長門一夜長。
【注】昭陽:指昭陽殿,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得寵時所住。
長門:指長門宮,是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后所住。
(1)、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是怎樣的一種情景?這對表達宮怨這一題旨有何作用?(4分)
答:
(2)、試從修辭角度分析后兩句的妙處。(4分)
答:
2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1)這首詩描寫了失群的孤雁叫喚、追趕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憫,其志可嘉。試以第二聯為例,分析其表現手法與藝術效果。(4分)
答:
(2)全詩通過孤雁這一形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1、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秋夜獨坐(節選) 夜 深
唐 王維 宋 周弼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1)兩詩中均寫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請具體說明。(4分)
(2)兩詩中均有“獨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試簡要分析。(4分)
22、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少年游
柳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①。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②。
[注]①蘅皋:長滿杜蘅(香草名)的水邊陸地。②蘭橈(ráo):指劃船的槳,這里代指船。
(1)結合本詞內容具體賞析“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三句。(4分)
(2)“獨自憑蘭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獨自”二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4分)
23、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注:甘露寺是我國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國吳時,在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上,面對長江,相傳建寺時露水適降,因而得名。
(1)、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答:
(2)、這首詩在表達技巧的運用上很有特色,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4分)
答:
2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屨②或幽尋。唯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臥具;②杖屨:扶杖漫步
(1)本詩題為“半山春晚即事”,詩人筆下的“半山春晚”有什么特點,請簡要概括。(4分)
(2)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尾聯“唯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的表現手法。(4分)
2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1)作者是采用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來表達他對湖上亭依戀難舍的深厚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答:
(2)古人寫詩很講究煉字,詩中的“系”和“啼”兩個動詞就用得準確傳神,請分別予以簡要分析。(4分)
答:
2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杜甫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1)用簡括的語言說說該詩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2分)
答:
(2)第二句中的“點”、“疊”二詞,在詩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根據詩歌內容,說說作者通過細致的觀察描繪,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樣的心情?(3分)
答:
2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人還荊州
唐 皇甫曾
草色隨驄馬,悠悠同出秦。
水傳云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近四鄰。
青門一分手,難見杜陵人。
注:青門:長安東南門,古屬秦地。
(1)詩歌的第二聯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結合具體詩句,說說這首詩是如何圍繞“送”字表達情感的?(4分)
28.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送柴侍御 丹陽送韋參軍
王昌齡 嚴維
流水通波接武岡, 丹陽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覺有離傷。 一別心知兩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兩鄉。 寒鴉飛盡水悠悠。
(1)王詩中,詩人為什么說“送君不覺有離傷”?(3分)
答:
(2)請概括寫出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體分析每首詩后兩句的表現手法。
(5分)
答:
29、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①
李商隱
竹塢②無塵水檻③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注】①崔雍、崔袞(gǔn):是詩人的重表叔兼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李商隱和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和崔袞也是情深義重。②竹塢:是竹林環抱蔭蔽的船塢。③水檻:指傍水的有欄桿的亭軒,此指題中的“駱氏亭”。
(1)首句寫出駱氏亭環境的什么特點?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2)這首詩突出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怎樣表現這樣的情感的?試作簡要分析。(4分)
答:
3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注釋】流螢:即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傳說腐草化螢。
清人孫誅評價此詩道:“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臥看’二字逗出情思,使通身靈活。”
(1)“臥看”二字逗出了怎樣的情思?試作簡析。
(2)前三句是怎樣為情思的逗出“層層布景”的?試作簡析。
參考答案
16、(1)這句運用反襯(襯托、對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襯自己的一腔哀愁,表達了一種愁苦之情。(手法2分,分析1分,情感1分)
(2)①以“孤鴻”喻自己,以“孤鴻”的形單影只表達出自己的孤獨寂寞;②以“孤鴻”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每點2分)
17、(1)景物有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楊花、杜鵑啼鳴;手法:動靜結合(反襯/以動襯靜/以樂景寫哀情)。(4分)
(2)不同意。本詩表面上表現了詩人悠閑、恬淡、無所事事,閑立觀賞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實內心卻是無比的凄涼、孤獨和惆悵,亭基寂寞,野渡無人,落日晚照,杜鵑啼血,再加上詩人特殊的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國之思,亡國之痛自不待言。(4分)
18、(1)“寂寂”既寫出了落第后門前冷落,車馬稀疏的景象,又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凄 涼、寂寞。(要答出兩方面的內容,意思對即可。每點2分)
(2)這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又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感情。既照應了前四句思歸惜別的內容,又是后兩句寫歸隱態度之堅決的依據。(意思對即可。內容與結構各占2分)
19、(1)、前兩句境界極為美好。宮花在春晴時正開,花朵上綴著露滴,越發嬌媚濃艷。夜來花香尤易為人覺察,春風散入,更是暗香滿殿。昭陽宮殿徹夜笙歌,明月無處不在。(2分) 這與下兩句所描寫的昭陽殿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突出“宮怨”題旨。(2分)
(2)后兩句運用了夸張手法,寫宮漏好像接通了大海似的,水永遠滴不完,夜長得沒有了期,(2分)強調“愁人知夜長”的愁苦的深切。(2分)
20、(1)(4分)第二聯用反襯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單影只,"萬重云"形容道路遼遠,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突出了孤雁的執著與勇敢。(也可以說,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動蕩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這孤零零的雁兒,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詩人借此寄托了惶急、焦慮、迷茫的心情。)
(2)(4分)詩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達了對漂泊生涯的蒼涼感慨;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有不墜青云之志的高遠追求。(答出兩點即可)
21.(1) 王詩寫的是“秋夜”,寫了山中果落、燈前蟲鳴的景象,描寫的是動景;(2分)周詩寫的是“春夜”,寫了春雪初停、殘月掛山、溪水成冰的景象,描寫的是靜景。(2分) (2) 王詩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詩人獨坐的孤寂和歲月流逝的悲涼;三、四句寫草木昆蟲零落哀鳴,更添悲哀。(1分)周詩寫的是寧靜安適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詩人獨坐燈下苦讀,不覺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變化襯托了詩人夜讀時的投入和專注。(1分) [(1)王詩和周詩都是三、四句寫“夜景”,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應從內容和手法兩個角度分析。(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或“詩眼”),王詩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詩抓“不聞”“不知”等。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2、(1)以哀景映襯哀情(1分),借傷柳以傷別(1分),加倍突出人間別離之頻繁,別恨之深重(2分)。(4分)
(2)結句“獨自憑蘭橈”描繪了一幅獨自一人倚在畫船的船舷的畫面(2分); “獨自”二字,筆力沉重,透露出一種孤寂難耐的情懷,充分表達了依依惜別的衷情,孤身飄零的苦況(2分)。(4分)
23、(1)作者以甘露寺所處的地勢為立足點,描繪了山川的雄偉壯闊。開頭寫小小的枕頭卻裝著浩然的云氣,而由于云氣,遙遠的千山萬峰也近在身邊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卻響著松濤之聲,而由于松聲,仿佛千溝萬壑的風聲也都響在耳邊了,這表現了崇山峻嶺的雄偉。(1分)至于“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更是突發奇想的神來之筆,以寫“銀山拍天”浪之大,以“開窗放入”寫江之洶涌。(1分)作者正是以這樣開闊的境界、宏大的氣勢抒發作者豪邁、進取的情懷。(2分)
(2)虛實結合。前兩句彌漫山巔云氣直入枕中是實寫,然而這卻讓人覺得好像千峰在側,松濤就在床下轟鳴,讓人覺得如臨萬壑之中,這是虛寫。在這里,千峰萬壑給人藝術體驗之真,把人帶入驚心動魂的藝術境界。詩歌后兩句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塑造了一種豪壯、崇高之美。為了欣賞那銀山般的浪濤壯觀,領略那拍天而來的江河氣勢,索性打開窗子放長江入室,以蕩滌心胸。(技巧2分,結合詩句分析2分)
24.(1)春花凋謝,春風和煦,樹木茂盛,空山鳥鳴,環境靜謐。[4分,每個特點1分,答出4個特點即可得4分]
(2)①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詩歌頭兩聯突出了環境的安靜,第三聯截取兩個生活片斷寫出了詩人安靜悠閑的生活,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清脆悅耳之聲。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從“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詩人對半山生活的喜愛之情。[4分。答出“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給1分,分析恰當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當1分]
25. (1)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柳條藤蔓、黃鶯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借景抒情,通過柳條、藤蔓、黃鶯的描寫,表現惜別之情。(4分)
(2)用“系”字既切合柳條藤蔓修長柔軟的特點,又寫出了柳條藤蔓牽衣拉裾的動作,表現它們依戀主人不忍主人離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黃鶯鳴叫的特點,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4分)
26、(1)描寫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觀。(2)把荷葉在溪水中的狀態寫得十分生動傳神,使全句活了起來。(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間時對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連欣賞的心情。
27.(1)運用想像(虛實結合)。(2分,答“借景抒情”給1分)由眼前景想像荊州、洞庭湖一帶的山水美景,流露處對游人一路山高水長、孤獨寂寞的關切。(2分)
(2)先寫送別友人同出秦川,(表達留戀之情);(1分)再想像將去之處的風光和途中的情景,(表達牽掛之情)(2分),如答“借 景抒發 情”給1分);最后寫一別再難相見。(直接表達對友人的不舍之情。)(1分)
28. (1)兩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鄰;(1分)自己和朋友風雨與共,明月共睹(1分);雖處異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覺有離傷”。
(2)感情色彩:王詩豁達樂觀,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之情;嚴詩凄涼哀婉,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現手法:王詩“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來抒情;“明月”句是作者運用反問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點即可)嚴詩寫“日晚”“寒鴉”“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結合詩句,言之成理即可)
語言表達1分。如關鍵字書寫有誤、語言表達不簡潔、不到位,比較點不清晰等,不得分。
29、(8分)
(1)寫出駱氏亭純凈、靜謐、寂寥的環境特點(1分),既是客觀的環境描寫(1分),又曲折地反映出詩人的情緒(1分),為下文抒發思念之情伏筆(1分)。
(2)突出了思念之情(2分),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1分),詩人把自己的思鄉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陰不散正是“思情脈脈不息”的形象寫照,單調的雨打枯荷聲更增添了環境的寂寥和詩人無法排遣的思念(1分)。
30.(1)“臥看”二字逗出了宮女對愛情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牛郎織女是中國堅貞不逾愛情的象征,他們雖銀漢相隔,但仍有一年一度的相會機會,而自己如花似眷卻深閉宮中,流年似水。從而表現出對牛郎織女的向往,即對愛情自由生活的向往。
(2)首句:居住環境布景。通過“銀燭”“秋光”及因銀燭、秋光而變得色調陰冷的畫屏三個意象,勾勒出宮女凄涼的生活環境。次句:人物活動布景。通過“撲流螢”這一動作細節,表現出宮女生活的寂寞和百無聊賴。第三句:自然環境布景。通過陰冷的“天階”和“涼如水”的“夜色”表現出宮女內心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