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課案設計
2.教法:
因學生對敬畏生命倫理學普遍感到陌生,且本文在闡釋敬畏生命倫理學的文字(開頭一、二兩節)比較艱深,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發言的思路的基礎上適當舉例進行闡發。
本文作為閱讀材料,除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外,還應該就文本內容作出恰當的評價。可以拿學生思想認識與本文相關內容作比較,也可以就某一點進行辯論。培養學生敢于發言的好習慣。
為增強對作者“反戰”人道精神的理解,可以適當插入部分戰爭圖片,自制課件,渲染教學情境,深入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3.課時:一課時。 c.教學進程
(課前投影:歡迎中語界的同仁蒞臨指導)
一、新課導入:兩幅照片
師:讓我們一起看兩張照片。
[投影1.XX年9月25日,校運會賽場一角(一學生正欲翻越欄桿進入賽場)。2.XX年11月2日,紅梅公園(一小女孩持著剛摘下來的花喜笑顏開)。]
師:你想說些什么?
生1:這樣的行為很不文明。應該好好管一管。
生2:把這照片拿到報刊雜志上去暴光!
生3:依我看,那男生很勇敢啊!女小女孩在花朵的襯托下,笑得很美啊!
生4:從生命的角度看,他們都不太負責,一是對自己的生命處境沒有預見,一是漠視其他生命。
師:角度不同,見解自然不一樣。我個人很欣賞站在生命的角度審視生命狀態的看法。確實,照片中的他們很無知——無知于生命意識的淡薄。而更可悲的是:照片中滿面笑容的小女孩就是我的女兒!
(生嘩然)
師: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生命?法國人史懷哲在近50年前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儀式上的呼吁或許能給我們不小的啟發。
二、整體感知(文本的內容、思路、結構)
師:首先就讓我們靠近這位陌生而又偉大的哲學家。
[投影:史懷哲肖像]
師:誰來介紹一下史懷哲。
生5:(讀課本63頁的注釋①)史懷哲,法國神學家、哲學家、醫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國家的醫療服務事業,195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
師:我看了有的資料上說他是德國人,你明白怎么回事嗎?
生5:不明白。
師:判斷一個人國籍主要依靠什么?
生(齊):出生地。
師:據我所知,他1875年出生于阿爾薩斯……
生6:好象那時候被德國占領了。但是那是法國的土地。
師(驚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都德寫的《最后一課》中就有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塊地方給……普魯士。對。是普法戰爭的事情。
師:很好!你能積累知識的能力很強!那么你認為他應該屬于哪個國家?
生6:法國!
師:那,我們永遠是——
生(大聲):中國人。
師:關于作者,我還想補充一些資料。你來讀一下。
[投影:史懷哲簡介內容]
生7:他是法國神學家、哲學家、醫生,20世紀人道精神劃時代的巨人。
他從小就是一個極富愛心的孩子。
他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年輕時不僅是神學和哲學的雙料博士,而且還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音樂的研究家。
他決定并實踐了“三十歲之前為研究科學和藝術而生活,三十歲之后獻身服務于人群”的宏愿。
他38歲獲得醫學博士后,攜妻子遠赴非洲投入醫療服務工作,成為“叢林中的醫生”。
他在195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被譽為“標志西方道德進步的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