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習知識點復習24
“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憤言而已,決心實行的不多見。實際上大概是群盜如麻,紛亂至極之后,就有一個較強,或較聰明,或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來,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則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用成語來說,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么“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彎子了。有更其直截了當的說法在這里——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那些作亂人物,從后日的“臣民”看來,是給“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說:“為圣天子驅除云爾。”
5.對畫線的“中立”一詞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揭示中國百姓無力爭取“人”的尊嚴,甘當奴隸或下奴隸;作者對此寄予深深的同情。
b.暴露了中國百姓下于被官兵和強盜殺戮的地位及被官兵和強盜蹂躪的悲慘命運。
c.諷刺中國百姓的精神麻木,批判其缺少反抗的奴隸性格。
d.用詞形象,能準確地概括中國百姓的形象特征,又能揭示其本質。
解析:“無力爭取”和“深深的同情”不當。
答案:a
6.下列說法,不屬于“奴隸規則”內涵的一項是( )
a.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一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b.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
c.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以外,還要受意外的災殃。
d.那些作亂人物,從后日的“臣民”看來,是給“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說:“為圣天子驅除云爾。”
解析:abc三項都能從本質屬性上揭示“奴隸規則”的內涵。
答案:d
7.對這篇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中畫線的“價格”指做人的資格、尊嚴,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b.文中的“皇恩浩蕩”“天下太平”等詞語都是反語,起諷刺作用。
c.魯迅的兩個時代的論斷與孟子的“一治一亂”說的意思是一致的。
d.本文從歷史角度揭示封建專制的本質,批判了國民的奴性性格。
解析:魯迅賦予孟子的說法以全新的意義。
答案:c
三、(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
“散”與“不散”
——論散文形與神的辯證性
對于散文這種文學樣本,有一個頗為中肯的提法: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
我認為:所謂“神”,主要指的是以作家社會實踐為基點,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思想傾向、創作意向和思路趨向!吧瘛,應該是一個活潑的、富于動感的東西,是一個具有明確的方向感的東西。說它是作品的靈魂,其用意是與此相通的。而這里所說的“思想傾向”,是就作家的整體意識,也就是他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即世界觀,是作為一篇作品的觀念或意識的背景與前提而言的。這在具體作品中或許并不直接宣示,但它起著根本性的、主導性的作用。這里所說的“創作意向”,是指作家在一篇具體作品中,通過特定的題材所要達到的意圖或目的,這是作家整個世界觀在這一具體作品中的體現,是他的觀念和意識在作品個體中的流露;它往往是與作品主題相一致,甚至是同一的。這里所說的“思路趨向”,是指在創作意向或主題制約之下,作品所體現的作家思維路徑,即作為作家構思成果的特定思維進程,這是主題在作品中得以表現的具體程序。簡言之,“神”是作品的“虛”的方面,是需要貫通在一定的實體中才得以體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