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政治尋覓社會的真諦考點復習導學案
②辯證關系:一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另一方面,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二。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3.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2)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實現途徑: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①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②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這一矛盾已不再是對抗性的矛盾,只能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的概念: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
(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①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②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重要提示: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根據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實踐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作出的新論斷,也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新發展。
【真題再現】
1、(09安徽11)新時期我國農村改革是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展開、遞次推進的,它經歷了從“大包干”到稅費改革,再到包括鄉鎮機構和管理體制等在內的綜合改革過程,從而大大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農村改革帶來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
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