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 產
(3)、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勞動合同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只有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才能充分體現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是維護勞動者權利、體現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建立新型社會性保障制度,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二)本專題考點與經濟學其他專題考點的整合
1、農業與商品的基本屬性、價值規律、集體經濟、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國家的宏觀調控、消費與生產的關系、對外開放等考點的聯系。
(1)、商品的基本屬性(高度重視農產品的質量)
(2)、價值規律的作用(發展農業要遵循市場規律、重視科技)
(3)、集體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發展農業要依靠黨的政策)
(4)、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農業特征結構,以市場為基礎配置資源)
(5)、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調控)。財政、稅收的作用(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取消農業稅)。
(6)、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開拓農村市場,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內需)
(7)、對外開放(充分發揮我國農業的比較優勢,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2、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與社會主義本質、市場經濟、企業分配制度、財政作用的關系
(1)、社會主義本質(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是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體現)
(2)、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國家通過財政支出,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3)、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完善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深化企業改革)
(4)、我國的分配制度(在公有制經濟中對勞動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屬于非按勞分配)
(5)、財政的作用(財政通過稅收和社會保障支出,對社會分配進行廣泛的調節)
(三)本專題考點與哲學、政治常識相關考點的整合
1、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體現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國有企業改革要堅持“輸血”與“造血”結合,體現了哲學中的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滲透著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
2、國家采取措施重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經濟效益,體現了國家的職能,有利于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搞好國有企業要加強黨的領導等。
3、我國調整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勞動合同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三大產業的關系體現了事物普遍
隨 堂 筆 記
聯系的觀點;調整產業結構,體現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解決“三農”問題是經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體現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勞動者應履行的義務體現了人生價值等。
4、國家重視“三農”問題、增加農民收入、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等,體現了國家職能、國家性質、對人民負責的原則、黨的性質等。
5、運用依法治國的理論分析企業開展正當競爭,離不開法制的規范作用,企業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需要法律的保護。
三、重要知識小專題
提高效益(或競爭力)
【主題說明】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是每個國家、每個產業、每個企業、每個公民所追求的目標。因此,如何提高經濟效益成為經濟生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