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 產
1.宏觀措施
(1)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
(2)一定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次建筑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
(4)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決定性的力量,加快生產力發展必須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
(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必須加快科學技術發展,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
2.通用措施(23條)
(1)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2)國家加強宏觀調控。
(3)實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4)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5)依靠科技進步,采用先進技術,用現代技術武裝企業,加強技術建造,形成競爭優勢。
(6)采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7)誠實守信,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
(8)提高經營者素質和職業道德。
(9)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
(10)實行強強聯合,組建大企業集團。
(11)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
(12)實施走出去戰略。
(13)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擴大開放。
(1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15)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6)經濟結構調整。
(17)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18)提高勞動生產率。
隨 堂 筆 記
(19)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于國家則還有:建設創新型國家)。
(20)提高產品質量。
(21)實施名牌戰略。
(22)面向市場組織生產。
(23)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補充說明】
以上只是一般措施,不是萬能鑰匙;遇到具體題目,要具體材料,具體分析。如怎樣搞好農業?
(1)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格局。
(2)另附:a要依靠科學技術;b增加農業投入;c產業化經營;d走兩高一優生態安全道路;e大力發展鄉鎮企業;f經濟結構調整;g提高產品質量,生產綠色產品;h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三大產業與結構調整
復習提要: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的產業結構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
本專題可以按照“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產業結構調整”這樣一個模式對知識進行整合:
1.農業
(1)農業的地位和作用
①農業作為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②農業的基礎地位是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堅持獨立自主地位的大問題。
(2)我國農業的現狀: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①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低,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
②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