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 產
③可耕地少,人口多,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低水平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3)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結構調整)
①穩定和完善黨在農村的各項基本政策
②發展農業科學技術是關鍵
③增加農業投入是基礎
④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是重要保證
(4)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①鄉鎮企業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積極發展鄉鎮企業是繁榮我國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②積極推進城鎮化
2.工業
(1)地位和作用: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其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基礎。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工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先進的技術裝備,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是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也是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2)現狀:我國工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任務。
隨 堂 筆 記
(3)出路和措施:
①大力發展支柱產業
②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3.第三產業
(1)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第三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方便了消費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反過來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的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2)我國第三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和從業人員在總就業人員中的比重不僅低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一般在70%左右,我國不到40%),還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約40%)。
(3)加快發展我國的第三產業,可以有效地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可以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可以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可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4.產業結構調整
(1)在一國經濟增長中,無論是促進經濟的增長和效益的提高,還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優化產業結構都是一個極重要的問題。
(2)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即第三產業)全面發展的格局。
(3)高新技術產業,是指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其特點是科技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滲透和帶動作用強。
隨 堂 筆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