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政治考點解析復習
XX年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政治學科考點解析•《經濟生活》第四單元
第四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九課 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測試內容和要求
測試內容 能級要求
了解 理解 運用
1 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 √
2 規范市場秩序的措施 √
3 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
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 √
5 我國宏觀調控的含義、主要目標 √
6 我國宏觀調控的手段 √
二.◆考點梳理
【考點1】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
1.基本手段: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2.市場經濟含義:是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3.積極作用:
(1)市場主要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好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著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2)市場能夠通過價格漲落比較及時、準確、靈活地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傳遞供求信息,實現資源配置。
(3)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在利益杠桿、市場競爭作用下,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注意]
市場配置資源的積極作用可以聯系第二課的“供求影響價格”、“價格變動的影響”等道理來理解。
【考點2】規范市場秩序的措施
1.意義(必要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具備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市場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才能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2.措施:
(1)市場規則: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市場規則以法律法規、行為規范、市場道德規范等形式,對市場運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體的規定。
(2)交易原則: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誠實守信的市場交易原則。
(3)治本之䇿: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4)法治與德治相統一: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每個經濟活動參加者都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每個經濟活動參加者都應該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考點3】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市場調節的局限性:
(1)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不能調節的領域:市場解決不了國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市場能夠調節,但不能讓它調節的領域:槍支彈藥及危險品、麻醉品等不能讓市場來調節。
(2)市場調節存在著固有的弊端: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
①自發性:在價值規律自發調節下,市場主體自發追逐利益,為了眼前利益(如排污、制假售假)、為了不正當利益(如盜版),導致不當行為。
②盲目性:生產經營者無法完全掌握市場信息和控制經濟變化趨勢,導致“一哄而上,一哄而退”,導致經濟波動、資源浪費。
③滯后性: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后調節,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商品生產的調整有時間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