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溫家寶發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
背景條 件 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資本和勞動力-海外貿易、圈地運動、販賣黑奴和殖民掠奪;
3.技術-發達的工場手工業的經驗積累;
4.市場-世界上最大的 殖民國家,國外市場不斷擴大; 1.政治保障-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科學技術-19世紀自然科學的突破性進展;
3.資金-資本的進一步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
4.市場-德、美、日等國的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1.政治保障-資本主義發展相對穩定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
2.科學技術-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3.推動力-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戰軍事需求、軍備競爭和發展經濟)
(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志 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 電力的廣泛應用 原子能、航天、電子技術
特點 1.首先發生在英國,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到機器生產機器;
2.開始于輕工業(棉紡織)部門,發明機器者大多是具有實踐經驗的工人和技師;
3.大機器生產代替工場手工業 1.科學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與技術結合。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2.同時在幾個國家發生,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有許多國家與第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1.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間相互滲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
(三)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
影響
分析 1.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資本主義制度的鞏固與廣泛建立;
2.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
3.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4.世界格局發生變化 ,東方從屬于西方;
5.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殖民侵略進入以商品輸出為主時期 1.生產力迅猛發展;
2.社會關系: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世界,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4.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對比格局發生改變。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
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擴大了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四)中國近代未能抓住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分析
第一次未能抓住工業革命的原因:
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未能充分發展。
政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
文化:文化專制統治阻礙科技與思想發展。
外交:閉關鎖國 阻礙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