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第一輪哲學復習: 尋覓社會的真諦
c.沒有認識到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d.沒有認識到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
三、簡析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23.[材料一] 世界銀行XX年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貧困人口已從1981年的4.9億減少到目前的8800萬,中國脫貧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經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關注。
[材料二] 通過反貧困戰略的實施,使極端貧困人口和剛脫貧易返貧人口分別減少到 2900萬和約6000萬。我國經歷了從最初的單純性“輸血”式扶貧到開發性“造血”式扶貧的過程,即政府向貧困人口提供滿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質援助到把國家政策扶貧、投資扶持等與貧困地區干群自力更生結合起來的過程。通過國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引導農民開發當地資源,逐步形成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大量事實表明,在反貧困過程中人民群眾發揮了極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我國在21世紀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分析開發式扶貧的重要意義。
24.
材料一:中共xx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形成萬眾一心共創偉業的生動局面。
材料二:江蘇綜合創新能力一直位于全國前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江蘇擁有自己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產品還很少,創新績效較低。據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創業創新創優”為核心的新江蘇精神,使江蘇經濟發展出現由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資源投資向科技依托,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的良好趨勢。
材料三:目前江蘇創新創業創優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但“三創”活動仍然受到體制、政策、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如把冒尖者視為“冒失”,把打破常規者視為“異類”,只防出錯不求出新,只求保險不愿冒險;民眾性創新創業的機制尚不完善。
結合上述材料,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談談江蘇為什么要大為弘揚“三創”精神。
自我反思與總結: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反作用;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積極的推動作用。
2.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物質財富;社會精神財富;社會變革
二.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66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b b c a d a c a b a c
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a b d b a b c a a b b
三.簡析題(第小題12分,共24分):
23.開發式扶貧就是中央和各地政府通過政策(免征農業稅等等)、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科技興農、市場引導等多種扶貧方式,與貧困地區干群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結合起來,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