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主觀題考前最后預測
命題背景:
XX年3月14日,國務院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提問。他指出,我們國家的發展不僅是要搞好經濟建設,而且要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和自由的發展,這三者不可偏廢。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其根本目的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而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我認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讓我們感受到政府關注民生的溫暖,這表明政府切實進一步加大事關國計民生的改革力度,不斷健全和完善體現公平正義的制度,促進我們的社會和諧進步,讓人民在比陽光更重要的公平正義環境中,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選舉法的決定。我國城鄉居民選舉首次實現“同票同權”。自1953年以來,我國農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比例經歷了從8比1到4比1。有人將此形象地稱為“四個農民等于一個城里人”。新修改的選舉法則第一次將這一比例規定為1比1。這是我國民主政治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是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3)唯物的辯證的觀點: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聯系、發展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內因與外因的觀點等考點。(10分)
考點分析:略
命題背景:
隨著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的召開,“低碳經濟”這個詞匯成為熱門話題,實施低碳經濟,倡導低碳生活成為大家達成共識的生產生活方式。氣候變化問題是全人類面臨的挑戰。中國政府宣布了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XX年下降40%到45%的目標。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近年在節能減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世界新技術變革初露端倪,低碳經濟發展漸成趨勢。中國如果在這一輪發展中占得先機,將會迎來更加健康、更加充滿活力的新一輪增長。
2、文綜39題預測(20分)
(1)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涉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共同富裕,社會保障制度,積累與消費的關系,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等考點。(10分)
考點分析:
所謂民生,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這個概念主要是從社會層面上著眼的。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包括六個方面: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2)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應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等考點。(10分)
考點分析:略
命題背景: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業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要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中央財政擬投入433億元用于促進就業。收入是民生之源,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表示,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分好,關系到社會的公平正義。他說:“如果說做大社會財富這個‘蛋糕’是政府的責任,那么,分好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