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
(2)遵循共同但又有差別的義務原則和兼顧國家環境主權與國際合作義務的原則。
(3)需要觀念層面的及時調整,如樹立全球意識和健全的環境意識;還需要在制度層面有所作為,如建立既尊重各國主權又能夠有效監督和協調各國政府的、對全球環境問題進行“全球治理”的國際機構。各國應加強立法,加強監管和宣傳教育,嚴懲破壞環境的行為。
(4)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以及體現在期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當代人之間的關系、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關系)。堅持環境正義和尊重自然的環境倫理原則。
(5)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積極宣傳和自覺遵守環境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并且要落實到具體的環保行動上。每個人都應關心并積極改善自己周圍的環境狀況。要從自身做起,選擇有利于環保、與自然協調的生活方式,還要善于同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作斗爭,使環境正義、尊重自然的倫理原則落實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15、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基本原則:
(1)共同但又有差別的義務的原則。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唯一家園,保護地球是所有人、所有國家的共同義務。每個國家應承擔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想適應的環保義務。
(2)兼顧國家環境主權與國際合作義務的原則。每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國家環境主權 ,同時負有保護全球環境的共同義務。堅持國家環境主權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基礎;履行國際合作義務是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保障。各國都應以全球環境問題的解決為宗旨,把二者結合起來。
16、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內容及其關系: (1)含義: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2)內容及其關系:包括生態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性和經濟的可持續性。其中,生態的可持續性是基礎,社會的可持續性是關鍵,經濟的可持續性是手段,三者是內在統一的。
17、可持續發展的倫理原則:
(1)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發展經濟是保護環境的必要條件,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2)代際平等的要求。當代人享有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后代人同樣應該享有。
18、如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
(1)使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2)把減少和防治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要求貫徹到經濟活動的每個環節,追求經濟活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3)要主動采取預防措施,避免給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19、怎樣遵循代際原則?
(1)當代人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應限制在這些資源的可再生速率范圍之內; (2)當代人在使用不可再生資源時,要把所獲得的相當一部分資金用于技術創新,以力爭在某種不可再生資源枯竭以前,能夠發現新的可替代的資源; (3)當代人還應控制自己的污染物排放量,把它限制在生態系統能夠承受的范圍內。
20、生態文明的含義、重要指標、核心
(1)含義: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交往的“文明的模式”。 (2)重要指標: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的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3) 生態文明的核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