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運動
8.學生通過對風、風海流、補償流的因果關系的學習以及洋流對氣候、生物分布的影響,培養探究地理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興趣和體會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辯證關系。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從靜態角度學習了海水的物理化學性質,留下這些疑問:為什么低緯附近海區水溫不是越來越高?赤道附近海區鹽度不是越來越低?高緯海區水溫不是越來越低?副熱帶海區鹽度不是越來越高?也就是說,為什么世界海洋熱量收支基本平衡?為什么海洋總鹽量基本穩定?是什么推動海水中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運動?今天,通過從動態角度學習海水的運動,能幫助解答以上問題。
海水是一種流體,永遠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海水運動使海洋中的物質、能量的循環有較高的速率。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是洋流,其主要成因類型是風海流,洋流的基本分類為:寒流和暖流。全球的大洋環流,對高低緯熱量輸送和交換,調節 全球的熱量分布,有著重要意義。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航海以及海洋環境污染等都有影響。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關于海水運動的三種形式
教師小結:波浪對船只航行、漁業作業等有很大影響,波浪還具有極大的能量,是海岸動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海岸線的變遷和泥沙物質的運移和沉積。波浪作用強則海岸線后退、泥沙沉積少,弱則海岸線前進、泥沙沉積多。潮汐是在天體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種長波,波長可達數百千米甚至數千千米。在海灣港口區,潮汐現象比較顯著。這是由其地形(口大內小)的特點決定的。洋流不僅具有相對穩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規模。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區間進行大規模的水量交換,并伴有熱量交換、鹽份交換等。
2.關于“洋流的成因類型”
通過觀察實驗,了解風海流和補償流。(在世界洋流模式圖上只有這兩種類型的洋流)
教師小結:風海流是以風為動力引起的海水大規模的運動。例如南北半球西風帶海區產生的西風漂流,就是盛行西風作用下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是由低緯信風吹拂形成。洋流的產生,最基本的原因是兩個:一是海面風的作用,二是海水密度分布不均。
動畫演示3.10“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動”,
教師小結:由于海水鹽度、溫度的差異,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勻所導致的海水流動,這叫做密度流。密度流從密度小的海區流向密度大的海區,或者說,密度流從鹽度低的海區流向鹽度高的海區。你還能列舉其它的密度流嗎?
學生回答:從波羅的海流向北海,從亞丁灣流向紅海。
再讀圖3.10“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動”,教師提問:地中海底部海水怎么流?這屬于什么成因類型的洋流?
學生回答:從地中海流向大西洋,這是補償流,以補償大西洋流出的海水。
教師小結:由于風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產生一些海區減水(洋流流出的海區),而另一些海區增水(洋流流入的海區)的現象,此時,減水海區將會由另外海區的海水流入補償,形成補償流。補償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補償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
以上三類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導因素。實際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此外,地轉偏向力以及陸地分布,也都對洋流的形成和流向發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