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2課時)教學設計
3.2《大規模的海水運動》(第2課時)教學設計【課標要求】
運用地圖,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該“標準”要求學生在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規律的知識基礎上,利用地圖,結合材料、事例進行分析,以此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節課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1)》(人教版)第三章第二節“大規模的海水運動” 的第2課時,教材從四個方面闡述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即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對漁場分布的影響,對航海的影響及對海洋污染的影響。其中對前兩個方面的講述較為詳細,是本節的重點內容。本節課教材在突出洋流對地理環境影響的同時,也闡明了洋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凸顯出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人地關系。
至于近年來人們越來越熟悉的“厄爾尼諾” 現象,則以探究活動的形式出現。教材給出了關于厄爾尼諾的一篇文章,讓學生閱讀,初步了解什么是厄爾尼諾現象,然后設計了一組問題,讓學生分析和思考。有些問題,可以從閱讀的文章中找到答案;還有一些問題,則需要學生進一步找材料、思考。可見,教材設計的意圖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
從學生情況來看,我校高一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相當薄弱,知識面較窄,且部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較差;但高一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好奇心強,探究欲旺盛,學習興趣濃厚,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分析概括能力;且經過一段時間的地理學習能力的訓練,大部分學生的讀圖能力已有所加強。另外,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他們對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較多的關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進行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釋洋流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各類地圖的判讀,提高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及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并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增強地理素養。
【教學重點】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上升流海區形成漁場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自制教學課件、《世界洋流分布圖》(空白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歷史上也曾經有一個故事,就是小鴨艦隊的故事。這個小鴨艦隊的故事,這群小鴨子是1992年中國運往美國的一艘輪船上面的一些塑料鴨子在海上遭遇了風暴,2.9萬只鴨子進入了海洋,隨著洋流在漂泊,最后在xx年7月份登陸英國。我們來看看它們的歷程:
時空之旅第1站:遭遇捕魚船
展示北海道漁業豐富的圖片,學生分析漁場成因。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漁場的成因并詳細分析每個漁場的具體形成。
小結:漁場形成的原因:1.寒暖流相交匯: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2.上升補償流:秘魯漁場。
教師詳細解釋上升補償流的形成過程。
時空之旅第2站:遭遇冰封。
展示摩爾曼斯克與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圖片,分析兩個港口的不同。
小結: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時空之旅第3站:與輪船碎片的對話
展示泰坦尼克號的圖片和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