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 教學設計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 教學設計
●從容說課
山岳是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最具體而生動的體現。本節主要講述了由于不同方式的內力作用而形成的三類山岳。從巖層的受力方向、地表形態和巖層新老關系三個方面來說明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褶曲的兩種基本形態是背斜和向斜。利用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判斷一個褶曲究竟是背斜還是向斜,為什么最根本的依據是巖層的新老關系?從巖體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態三個方面講解斷層,教學中要運用實例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斷層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火山部分的難度不大,可以通過播放火山噴發的錄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以此了解不同的火山噴發形式會形成不同的火山地貌。同時讓學生課前查閱資料,提交他們自己對火山的認識,明白事物是辯證的,火山既能形成巨大的災害,也會給人們帶來豐富的地熱、溫泉、肥沃的土壤等。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可以用山地圖片投影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并結合“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圖表資料、地理數據分析、解決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用實際的案例及表4.1和4.2說明影響山區公路修建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內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像、景觀圖片等進行展示,使學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與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岳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點
1.山岳的三種類型。
2.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教學難點
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像、網上搜集的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通過上節課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兩大力量,內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總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今天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以山岳為例來學習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和影響。
師:通過上節課活動的討論,我們知道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其實,山脈不僅在我國是地形的骨架,對于整個地球表面的地表形態來說,山脈也是陸地的骨架。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和維蘇威火山的景觀嗎?它們的成因有何不同?
生:記得。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和維蘇威火山都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但前者是由于地殼的運動形成的,后者是巖漿噴發形成的。
師:對,說明大家對已學過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山岳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喜馬拉雅山就屬于褶皺山脈。
(板書)褶皺山
[教師精講]
(播放動畫“褶皺的形成”,投影圖片“褶曲示意圖”)
師:褶皺是怎樣形成的?褶皺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生:巖層由于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而發生變形,產生的一系列波狀彎曲就是褶皺。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