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
學習目標 1.了解化學方法在金屬礦物開發(主要是金屬冶煉)及海水資源開發中的作用。 2.掌握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基礎及不同金屬的冶煉方法。 3.掌握從海水中提取鎂、鉀、溴、碘等化工產品原理及方法。4.認識到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掌握金屬冶煉的一般原理基礎,了解適用于不同金屬的冶煉方法。了解海水資源開發和利用。課時安排:兩課時教學過程:【引言】 例1. 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海底蘊藏著大量的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種晶體,晶體中平均每46個水分子構成8個籠,每個籠內可容納1個ch4分子或1個游離的h2o分子。若晶體中每8個籠有6個容納了ch4分子,另外2個籠被游離的h2o分子填充。則“可燃冰”的平均組成可表示為( )a. 3ch4·h2o b. ch4·3h2o c. ch4·6h2o d. ch4·8h2o解析:“可燃冰”是一種甲烷化合物,要推測“可燃冰”的平均組成,關鍵是要根據題目提供的信息推測“可燃冰”中甲烷分子與水分子的個數比。題目中所提到的“籠”,可使我們聯想到民間的“燈籠”,以8個“籠”為1個單元,每8個“籠”由46個水分子構成,而其中又填充了6個ch4分子、2個h2o分子,所以ch4分子與h2o分子的個數比為6∶(46+2)=1∶8。所以,正確答案是d。象“可燃冰”這樣,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分子依靠分子間作用力結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聚集體叫超分子。人們通常將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在原子、分子乃至超分子等不同的結構層次上研究物質及其發生化學變化的規律,認識物質在變化過程中表現出的性質。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利用自然資源、豐富物質世界的重要科學依據。本節課我們主要以金屬礦物為例,一起認識和體會化學在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意義和作用。第一課時 金屬礦物的開發和利用閱讀課本p80資料卡片自然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廣義地講,所謂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地點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的總稱。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滿足人類需要,強調人類的行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約、強調代際之間、人類和其它生物種群之間、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公平。它包括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資源可持續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新課】第一課時 金屬礦物的開發和利用一、 金屬單質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少數化學性質不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能以游離態存在,如金、鉑、銅、銀;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金屬,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態存在。大多數金屬在自然界中是以化合態存在的,如鋁以鋁土礦形式存在,鐵以鐵礦石形式存在。二、金屬的冶煉金屬冶煉是工業上將金屬從含有金屬元素的礦石中還原出來的生產過程。金屬的活動性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冶煉方法。總的說來,金屬的性質越穩定,越容易將其從化合物中還原出來。㈠金屬冶煉的方法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