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 教案
第三節(jié) 水資源
[相關課件]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水資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國水資源的現(xiàn)狀。
2.聯(lián)系我國氣候、河流等自然環(huán)境特征,分析我國水資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響;了解我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對策。
3.從生活、生產實例出發(fā),使學生了解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導節(jié)約的資源觀,培養(yǎng)資源保護意識。
結構分析
本節(jié)內容知識結構如下:
內容點析及教學建議
1.水是寶貴的資源
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從地球大環(huán)境及水資源總量上看,應是可以循環(huán)永續(xù)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資源并不是指世界水體的全部,而僅指能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并且,這部分淡水資源中可直接被人類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極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間和一定時間范圍內,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氣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費),水資源不僅有限,還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學生能辯證科學地認識可再生資源的屬性,了解我們生活的這個“水球”為什么也會鬧“水荒”。
教材第75頁圖3.16和第76頁漫畫形象地說明了水資源之所以越來越寶貴的原因。
2.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教材中利用文字說明和“活動” 課文展示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兩個主要方面:一為“水資源短缺”,二為“時空分布不均”。課文敘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問題──圖文材料補充說明──治理對策──學生活動”的體例,其知識脈絡見本文“結構分析”。
“活動課文”內容拓展性較強,一類為“溫故知新”,例如聯(lián)系氣候、河流知識,解釋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類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頁活動2;三類為聯(lián)系實際,例如第80頁活動2和3。
建議在教學中,不要將學生活動與知識講授割裂開來,應以學生活動為主推進課程,由學生討論得出我國水資源問題所在,分析其影響,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3.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在本課每個教學內容中都涉及或滲透著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課文中以專題形式提出,是為了強調節(jié)約、保護水資源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核心途徑。興修水利、跨流域調水固然可有效地緩解局部地區(qū)和局部時間內的水資源短缺問題,但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長,人類在農業(yè)、工業(yè)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這段課文集中而明確地闡明和宣傳了節(jié)水的重要性,又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了實踐性很強的學生活動,例如討論水費漲價的影響,開展“用水調查”,制定家庭節(jié)水計劃等。這些活動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體驗,易于引起學生的興趣,便于學生學以致用,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活動中特別針對城市和農村的差別,設計了不同的調查項目,可謂考慮周密。如果教師在活動中注意指導,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環(huán)保意識,達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綜合教育效果。
建議教師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動形式,可結合本地情況,設計更有特色的水資源環(huán)保活動。
參考資料
自然資源的屬性
自然資源是指直接能從自然界中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概念中包含了三層含義。(1)作為自然資源必須能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即自然資源必須具備“自然屬性”。(2)作為自然資源必須能用于生產和生活,即必須具備“經濟屬性”,亦即對人類 “有用”。(3)自然資源不僅包括了能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同時也包括了能用于生產和生活的能量。因此,判斷某種物質是否為自然資源,只要看它是否同時具備了“自然”“經濟”兩種屬性。例如甘蔗、鐵礦石、小麥、閃電四種物質或能量中,鐵礦石是自然資源,而閃電雖然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條件下,人類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即它只具備了“自然屬性”,而不具備“經濟屬性”,所以它不是自然資源。甘蔗、小麥當然對人類有用,具備了“經濟屬性”,但不是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而是經過了人類的培育和加工,故不是自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