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第六節 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教學目標:1、了解全球范圍和我國的“水荒”。2、知道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 3、懂得要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
教學重點: 水污染和水資源保護
教學難點: 水資源保護
教學過程:
提問: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狀況如何?
講解: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水約占地球表面積的3/4,是最為豐富的物質資源,雖然地球上總水量很大,但淡水資源卻不夠充足,地面淡水僅占總水量的1%,所以,淡水在社會發展中面臨著短缺的危機。
板書:一、人類面臨的“水荒”
講解:目前,全球約有100多個國家缺水,13億人缺少飲用水,30億人的飲用水不符合衛生要求,有40%的河流已經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萬人因飲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以我國為例,我國地表水年徑流量約為26萬億m3,僅次于巴西、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五位。但是,按人均年徑流量計算,我國僅為2700m3,只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4位。
板書:1、我國的淡水資源分布
我國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球人均的1/4
思考與討論:p34
答:1. 東南部;西北部;原因主要是我國東南部靠海,西北部遠離海洋。
2. 7月和8月;原因主要是我國的東部屬于季風氣候區,夏半年受到來自海洋上的濕潤氣流影響造成夏季多雨,冬半年受到來自亞歐大陸寒冷干燥氣流影響干旱少雨。這種情況,越往北越明顯。
小資料說明:人們的用水量的增加,造成了更嚴重的淡水危機。
2、全球的淡水危機(視窗)
淡水資源缺乏地區:非洲、亞洲(西亞和阿拉伯地區)和大洋州
作業:1)我們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如何?
2).了解當地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法規來保護淡水資源?
板書:二、水資源的污染
活動:調查當地水體污染和治理的情況
板書:水體污染:當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的數量超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并且造成了危害人體健康和破化生態環境的現象
水體污染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自然污染,即由于地質的溶解作用,降水對大氣的淋洗、對地面的沖刷,挾帶各種污染物流入水體而形成;
二是人為的污染,即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還有農業上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造成的。后一種是比較嚴重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
閱讀:蘇州河的治理、水體的自凈能力
講解:我國水污染情況
據統計,全國日廢水排放量接近1×108t,其中90%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1t廢水能污染14t清潔水。據調查,我國78條主要河流中54條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15條污染嚴重。長江以南,除內陸河外,已很難找到一條未被污染的河流。而在對全國有地下水水質資源的47個城市的調查中,發現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有43個。全國有79%的人口在飲用有害的污染水。
世界水污染情況
現在全世界污水量已達4000億m3,使5.5萬億m3水體受到污染,占全球徑流的14%以上。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水體污染日趨嚴重。印度大約70%的地表水已被污染;馬來西亞的40條主要河流污染嚴重,致使魚蝦絕跡。全世界每天因飲用水污染而喪生的人達2.5萬。發展中國家兒童的死亡,約4/5是與污染有關的疾病造成的。
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有七種:即病原體污染、需氧物質污染、植物性營養物污染、熱污染、放射性污染、鹽污染和有機物與重金屬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