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 教案
中國的土地資源問題
1.土壤的水蝕和風蝕現象嚴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為356萬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蝕面積為165萬平方千米,風力侵蝕191萬平方千米。我國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億噸以上,居世界之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積53萬平方千米。
2.沙漠面積不斷擴大,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脅。我國荒漠化的面積每年增加1 000多平方千米,甚至在我國南方也出現了沙荒地。近半個世紀,土地沙化面積擴大了500萬公頃。其中90%是濫墾濫伐和過度放牧等造成的。
3.土地出現次生鹽堿化現象。特別是用水灌溉的干旱地區更為明顯。
4.耕地面積減少,質量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特別是工業交通和城鄉建設大量占用農田,從1949年到1983年,我國共失去耕地近0.67億公頃,同時新開墾耕地0.54億公頃,凈減耕地0.13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初0.18公頃下降到20世紀末的0.1公頃。這樣,每公頃耕地平均養活的人口從5.5人上升至10人。耕地不僅數量減少,土地肥力也有所下降,耕地有機質含量僅為1.5%,明顯低于美歐等國家的2.5%~4%的水平。
荒漠、沼澤是否屬于土地資源?
自然資源是指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土地資源是自然資源中的一種,由此不少同學可能會認為,荒漠、沼澤目前人類不能大規模的利用,所以不屬于自然資源。其實不然,土地資源與土地的關系就像水資源與水的關系一樣,兩者很難劃清。所以人們將當前可以利用和預見將來能大規模利用的土地,都作為土地資源。其實人們對荒漠和沼澤的利用早就開始了,例如人們將沙漠作為核試驗和衛星發射基地;古埃及人通過灌溉,將沙漠變成綠洲;我國東北三江平原多沼澤地,經開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良田成片,變成了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成了祖國的“北大倉”。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荒漠、沼澤一定會得以大規模地開采和利用。
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東方網xx年6月25日消息:國土資源部負責人日前在長沙向記者透露,xx年底,我國人均耕地為0.1公頃,僅為世界人均耕地的45%。據預測,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更加尖銳。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保護耕地,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
從“十五”計劃開始,我國改革和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西部大開發、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戰略舉措的實施,對如何保障我國耕地資源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和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一段時期以來,一些地方熱衷于外延式擴張建設,土地利用率低下;有的地方片面強調“以地生財”,違反規劃盲目批地,造成土地閑置浪費。統計顯示,1997年至xx年間,我國耕地凈減少180萬公頃,大多是城郊平坦優質的耕地。
一方面我國的耕地被大量占用,另一方面可供開發的后備耕地資源有限。目前,我國人均占有耕地后備資源不到1分地,而我國土地墾殖率已達13.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
有關人士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帶來生產要素的重組,要保護好耕地就必須綜合規劃、合理利用好土地資源。要轉變土地使用方式,走內涵式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之路。這就要求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土地使用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