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6.1 聚落的形成
圓形或多邊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流較少、平原面積大、地形完整、開闊和平坦。這樣的自然環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帶易形成鄉村聚落。
帶狀村落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鄉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條件:
a.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產生剩余產品
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剩余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城市出現之前,人類農業生產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屬遷移農業,所以鄉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固定鄉村的同時,農業有了一定的剩余產品,這就是說,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與農業差不多同時出現,所以說,城市與定居農業也是同時出現。
b.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第二次社會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出現了非農業人口和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進而出現商品交換和集散的場所──集市,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交換地域的進一步擴大,集市就有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
讀課本圖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現的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現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中低緯度地區,光熱條件好,大河沖積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農業耕作業發展十分理想,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世界早期城市臨河分布,也是因為用水、運輸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與古文明的聯系?(古城市的出現是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征。最早出現城市的地區,也就是人類古文明起源的地區。)
3.古代城市的發展受農業自然經濟的限制
讀圖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廢墟,為什么不能延續到今天?
古代城市興衰起落很大,發展很不穩定,自給自足的農村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古代城市的發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時摩亨佐·達羅的消失,也意味著環境的變味,人類曾經在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的地區創造了燦爛的古文明,可是人類在對自然環境的開發利用中毀壞了天然的生態系統,使之荒漠化,同時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結
一、聚落
1.概念
2.分類:鄉村與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鄉村形成的原因
(1)人類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鄉村形成的歷史條件
(3)鄉村的發展
(4)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現必備的條件: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勞動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課后思考
1.討論我國南、北方鄉村景觀的形態差異及其原因。
2.討論早期城市的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課堂鞏固]
單項選擇題
1.關于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錯誤敘述是( )
a.鄉村以農業活動和農業人口為主
b.城市規模較大,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c.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鄉村和城市是同時出現的
2.關于鄉村聚落的正確敘述是( )
a.世界上開始有了人類就出現了鄉村
b.世界上開始出現畜牧業就出現了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