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節 山岳的形成
第四章 第二節 山岳的形成
目標分析:
(一)課標要求: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二)知識與能力:
1、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了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2、說明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3、說明影響山區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等實例,向學生介紹內力作用是如何影響它們的形成和變化的,并說明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教學重點:
理解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
觀看配樂圖片幻燈,峨眉山、恒山、衡山、華山、黃山、九華山、普陀山、嵩山、富士山等。以上的秀麗山川都是各地出名的風景名勝區,產生過多少膾炙人口的傳說。而這些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山岳是怎樣形成的呢?
回答:根據前課所述,地質作用,特別是內力作用。
但地質作用也有很多種,我們看到各山形態不一,其實也就告訴我們影響他們形態的因素各不相同。我們知道,山岳形成中內力作用為主導因素,下面我們依據影響山岳形成的不同內力作用類別,按成因把山岳分類。
喜馬拉雅山、華山、富士山
這三座山剛好對應著這三個類別
請同學們來連線
學生進行分類
下面我們對這三種山岳逐一研究
褶皺山
褶皺山的形成與褶皺有關
那么,褶皺又是什么呢?
觀看褶皺形成演示及說明
請大家觀察同樣有褶皺形成的山又有什么不同呢?
褶皺也可以分類
背斜和向斜分別會形成什么樣的地形呢?
學生回答:背斜→山,向斜→谷
是嗎?大家看這里
甲乙分別是什么地形?又是什么地質構造呢?
學生回答:甲→山,向斜;乙→谷,背斜
讓我們看看原因吧。觀看視頻,學生回答:背斜頂部受到張力的影響。容易被侵蝕。向斜的槽部到擠壓力的影響。不容易被侵蝕。
下面大家看著兩幅圖的對比,假如你上某個地方考察,你如何分辨這個地方的地質構造呢?
學生回答后總結講述:背斜從中心到兩翼巖層是從老到新;向斜從中心到兩翼巖層是從新到老。這一規律給我們分辨背斜和向斜提供了依據。
下面我們來看山岳的第二種成因
斷塊山
實際上斷塊山的形成是與斷層有關的,斷層又是什么呢?讓我們來看下面這一段介紹。播放視頻。
這是華山,典型的斷塊山。
最后一種 火山
火山的成因大家比較熟悉,是怎么形成的?
火山的影響是很大的,下面讓我們看一下這個介紹。播放視頻。
我們已經研究過山岳的成因了,下面就應用一下,大家判斷這些山的成因都是什么?
用各種山的圖片練習,學生回答。
現在我們已經看過了許多山,大家思考一下這三種類型的山它們在外觀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褶皺山:連綿的山體
斷塊山:獨立山體,有陡崖
火山 :錐形、盾形,頂部平
我們國家的山很多,看,這是我國的地形圖,我國的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這一幅圖是我國的公路交通圖,大家看看哪里的公路稠密,哪里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