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 6.3 城市的區位因素(二)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自然資源、交通等經濟因素以及政治、軍事、宗教等社會因素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能力目標
1.正確理解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2.能夠運用各種資料,綜合分析某城市的形成與發展變化。
德育目標
影響一個城市的區位因素,是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我們應該學會運用馬列主義的發展觀來看問題。
●教學重點
1.自然資源、交通對城市區位的影響。
2.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教學難點
1.伊斯蘭堡、堪培拉、巴西利亞等城市為何建都于荒原。
2.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教學方法
采用個案分析法對影響城市區位的經濟、社會因素逐一進行分析、講解;綜合、全面分析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片課本圖6.12
《中國交通圖》或投影片
《中國礦產資源分布》圖
《世界政區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自然條件中的三大因素(地形、氣候、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除了這些自然因素之外,城市區位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我們來思考一下下列這些城市興起的區位因素:
邯鄲、鞍山、朔州、晉城、寶雞、合肥、匹茲堡、堪培拉、伊斯蘭堡、麥地那。
根據學生的理解、回答,教師做點評,然后引入本節課題、板書。
[新課教學]
二、影響城市區位的經濟因素(板書)
1.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與城市區位(板書)
投影:出示圖6.12“某礦業城市形成示意”,教師圍繞該圖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
(1)該地有哪種礦產資源?
(2)左圖中的河谷地帶有無城市?為什么?
(3)右圖中的河谷地帶有無城市?為什么?
(4)該地區城市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礦產資源影響城市區位的基本模式──礦業城市依托礦產開發而興起,伴隨礦業發展而繁榮。然后解釋礦產資源開發與城市的關系:由于我國礦業的機械化水平不高,職工隊伍龐大,年產萬噸的煤礦,往往需要10萬職工,這樣就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城市。如山西省因平朔露天煤礦的開采,在20世紀90年代形成了一個新的城市──朔州市。又如,1990年,東北17座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有8座城市以礦業為支柱產業。
出示《中國礦產資源分布》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
(1)我國主要的油田名稱(油田:大慶、任丘、玉門、克拉瑪依等);
(2)我國主要的鐵礦基地(鞍山、馬鞍山、本溪、攀枝花、包頭等);
(3)我國主要的煤炭基地(大同、鶴崗、平頂山、淮南、開灤、晉城、朔州等)。
講述: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攀枝花市在四川省南部,這兩處原是“北大荒”和西南地區人煙稀少、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石油、鐵礦的大量開采,現在這兩地分別成為我國新興的石油城和鋼城。我國是世界第三大礦業國,幾十年來,隨著礦業企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已經崛起的礦業城鎮約有300座。
提問:同學們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些城市也與我國的大慶、攀枝花一樣,是隨著礦產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
(學生回答后,教師糾正、小結)
承轉:礦產資源的開發會使一座城市崛起,那么,一個地方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是不是也會形成新的城市呢?
2.交通與城市區位(板書)
(1)建在交通線上的城市(板書)
講述:在我國古代,有“南船北馬”的說法,南方城市大都建在河流匯合處,如上節課講到的宜賓、重慶、武漢等,北方城市大都分布在大道的匯合處,如古城邯鄲,歷史上為趙國的都城,就是在兩條驛道的交點上發展起來的。現代,交通事業發展迅速,道路四通八達,在公路、鐵路樞紐以及公路、鐵路沿線上也出現了一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