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類認識的宇宙──第二課時
ⅰ、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習地球的宇宙環境是為了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們所處的地球。因此,在了解了地球所處的大宇宙環境的基本情況后,我們接下來學習地球所處的小宇宙環境──太陽系,較細致地了解宇宙中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
ⅱ、講授新課
<板書> §1.1人類認識的宇宙
二、宇宙中的地球
1. 太陽系的結構
我們在上節課學過,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由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構成的,下面請同學們認真看圖1.3“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以太陽為中心,九大行星的軌道呈近似橢圓形,各大行星分布位置由內向外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細看九大行星的名字,我們可以發現在地球左右兩側的金、木、水、火、土等五大行星的名稱帶有中國的五行觀念特色。因為,金、木、水、火、土五星是我們可用肉眼直接觀測到的,我國古代對它們早有記錄。而西方的天文學家,則以古羅馬、古希臘諸神的名字來給這些星星(天體)命名。例如,在我國古代,水星被稱為辰星,而在西方水星則被冠以古羅馬神話中商神、諸神使者的名字mercury。而金星因有白晳的光輝,我國古代稱它為太白(金星),西方則以司掌愛與美的女神venus來命名它;此外,金星每天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又稱為啟明星,黃昏后出現在西方天空,稱為長庚星;鹦窃谖缫箍煽吹,我國古人稱它為“熒惑”,西方則冠以戰神的名字mars。木星我國古人稱為歲星,亦即太歲(因其公轉一周約需xx年──太歲),西方則以古羅馬主神的名字jupiter命名(相當于希臘神話中的zeus)。土星我國古代叫它鎮星或填星,西方羅馬神話中稱它為神saturn。而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則因距離我們太遠,用肉眼難以發現,因此直到近現代才被發現。
以上就是九大行星的大致位置關系,它們距太陽各不相同,水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而地球距離太陽有多遠呢?(學生看書回答)
從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與太陽相距1.496億km,我們把這個長度稱為1個天文單位,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我們所使用的地圖冊第7頁“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質比較”表,我們發現九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若以日地距離為1個單位,則各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分別為:0.387、0.723、1、1.52、5.20、9.5、19.20、30.10、39.40。這些數據是我們現代通過科學的測算得到的。然而,早在1766年時,德國的天文學家提丟斯就提出了一個表示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的經驗定律,即提丟斯數列:4、7、10、16、28、52、100、196、388。這個數列同現代的數據參照對比,應該是基本符合的。但其中在16與52之間,即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個28沒有大行星與之對應。是這個數列有問題,還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還存在著一顆大行星。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那個時代的天文學家,直到18xx年意大利的皮亞齊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發現了谷神星。現在我們知道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著一個小行星帶,有關這個小行星帶的來源,有的科學家認為它是一顆大行星爆炸解體后的殘體,若真如此,那么提丟斯數列中的28便可對上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