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設計
一、內容分析
1.設計思路
這段內容要講清楚的兩個核心概念是“差異的空間尺度”和“差異的變化規律”。教材內容也圍繞這兩個概念展開。
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無論在自然地理過程上,還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著顯著的空間(地域)差異。而空間差異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講的那樣,海陸差異是全球性的地域分異,陸地上的自然帶是相對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還有更小尺度的區域差異。從哲學的角度看,差異是絕對的,而統一是相對的。建立這個概念極為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例如區域比較是地理學習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選擇比較的區域,在空間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區域差異是有規律可循的。教材從自然帶的分布現象入手,分三個方面重點講述地理環境地域差異的表現和分異規律:主要受緯度因素影響的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陸因素影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主要受海拔影響的山地垂直地域分異。側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觀特征。
通過本節教學,讓學生建立對地域差異的感知,并通過景觀圖片和有目的的啟發式提問、探究式的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地域分異的規律及成因,最后通過課堂練習來達到強化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通過貼圖游戲來幫助學生樹立地域差異的空間概念。
2.“活動1”和“活動2“的設計意圖
這兩個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分析如何正確地利用地域分異規律。活動1的問題本身是比較開放的,結論也無對錯之分,關鍵是通過研討,使學生懂得在生態建設中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因地制宜,這樣才能更科學地建設和保護環境。西北地區生態建設問題是一個真實的問題,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研討過程中,要注意教材給出的限定條件:西北地區。因此要考慮西北地區的自然條件,并參考這里給出的小資料,然后再進行分析。活動2的問題是關于旅游線路設計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看作一個虛擬的問題,因為實際中是很難做到的,目的只是讓學生加深對垂直帶譜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塊①的最后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系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系,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布規律來體現的。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規律為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于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三、課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地域差異;
⑵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⑶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⑷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⑴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
⑵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學會從學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