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設計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因為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南方緯度低,一年中太陽高度角大,地表面獲得太陽光熱多,所以氣候炎熱、氣溫較高;而北方地區所處緯度高,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光熱少,所以氣候溫涼、氣溫較低。
同學們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從南向北(或從北向南)大致與緯線方向分布一致,即作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帶的這種分布規律稱為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師]比如說我們如果坐火車從中山出發到北京,一路上會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帶的景觀呢?
[生]依次會出現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的景觀。
1.由赤道到兩極的緯向地域分異規律(板書)
(進一步設問讓學生思考)同學們再仔細讀圖: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的自然帶也具有這樣的分布規律呢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對!如非洲大陸、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東部地區,自然帶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從圖中分布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緯向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而不同的熱量條件又會引起水分條件的變化。因此,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實際上也是溫度和水分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讀圖]教師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結合上述分析將課本兩幅景觀圖5.7、5.8粘貼到圖中相應的位置上。
【設問】同學們再看我國的情況,在中緯度的沿海地區多雨而內陸地區干旱,自然帶又表現出不同的分布規律,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離海的遠近距離不同,獲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師]對,因為我國東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樣,各地表現出不同的干濕狀況,生長著不同類型的植被,發育著不同的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板書)
分析、講解: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表現較為明顯。如亞歐大陸中部,從圖中可以看出,由于兩邊靠大洋,所受風向不同(東面為季風,夏季吹東南季風,而西面為西風),降水量由沿海向內陸遞減,所以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規律變化。圖5.9、5.10兩幅景觀圖,就是一個明顯的對比。(教師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完成粘圖)
【承轉】有的同學在假期里可能登過山,登上山頂有什么感覺呢?
[生]略
[師]對!特別是海拔高度比較大的山脈,隨著高度的增加,氣壓、氣溫、空氣中的水分都會發生變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說法。這種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熱狀況、自然景觀也隨著發生變化的規律,稱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板書)
(利用投影膠片或景觀圖分析圖5.11)喜馬拉雅山地區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瑪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帶發育是比較典型的。從它所處的緯度來看,它的基帶(最下面的一個自然帶)與平地上的自然帶是一致的,即為常綠闊葉林帶。隨著高度的增加,自然帶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依圖分析)
處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分異同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