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環境對人活動的影響復習提綱整理
以煤為主
石油、天然氣為主,能源結構多樣化
4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農業社會時代——人類對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國的分布。
工業社會時代——對資源性產業和工業布局有決定性的影響。如大慶、鞍山等城市的發展
后工業化時代——自然資源的作用相對下降,后天性資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資源、信息網絡)的地位上升。人類對自然資源利用范圍日益廣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產業布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減小。
4.4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
1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指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
分類:按成因和過程,可將自然災害劃分為: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氣象災害(洪澇、干旱、暴雨、寒潮、臺風等)、生物災害(病蟲害等)、海洋災害(海嘯等)。
自然災害的特點:復雜性、周期性、突發性、多因性、群發性、潛在性
2 自然災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有各種間接損失,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自然災害是洪澇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 中國的洪澇災害
(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的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和雨澇兩大類型,往往同時發生。
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季風影響,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
氣候異常,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顯著增加。
降水系統受阻或地形抬升;
(二)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
氣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節性、
頻發性、高強度特點
我國東部鋒面雨推移規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進入雨季;
六月(d),長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華北、東北多雨;
九月,雨帶迅速南移;
十月,大陸雨季結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植被分布(森林覆蓋率)
人類活動:濫墾濫伐,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圍湖造田,導致湖泊萎縮。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恢復天然植被、修建水庫、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還湖;非工程措施:建設分洪蓄洪工程、加強洪泛區管理、建立災情預警系統、實行防洪保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