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了解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2. 掌握的化學性質。
3. 了解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了解空氣污染的原因,培養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的化學性質。
教學過程
【引入】S有哪些化合價?分別代表哪些化合物?引出課題。
出示試管中的,請同學們歸納的物理性質。
【板書】一、SO2的物理性質
無色、有剌激性氣味的氣體,有毒、易液化,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氣大。
二、SO2的化學性質
1.與水反應
【實驗6-1】
結論:與水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酸性物質。為酸性氧化物。
SO2 + H2O H2SO3
復習可逆反應:
所謂可逆反應,就是在相同的條件下,既能向正反應方向進行,同時又能向逆反應方向進行的化學反應。對可逆反應,要用“可逆號”代替等號作為連接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符號。
(1)
向兩個相反的方向進行的兩個化學反應,在相同的條件下同時進行、共存,兩個化學反應構成了一個對立的統一體。
(2) 符號 “ ”兩邊的物質互為反應物和生成物。
(3) 在反應體系中,與化學反應有關的各種物質共存,如亞硫酸溶液中就有H2O、SO2和亞硫酸等分子。
由SO2中S的化合價分析:
0 +4 +6
S S O2 S O3
氧化性(弱) 還原性
2.弱氧化性
2H2S + SO2 =3S + 2H2O
3.還原性
2SO2 + O2 2SO3
5SO2 + 2H2O + 2KMnO4 =2MnSO4 + 2MnSO4 + K2SO4 (可要學生配平)
2SO2 + Cl2 = H2SO4 + 2HCl
4.漂白性
【實驗6-2】
結論:能使紅色品紅溶液褪色,當加熱時,溶液又重新變成紅色。
歸納漂白的三種原理:
(1) 吸附有機色素而褪色,如活性炭吸附紅墨水。
(2) 與有機色素化合而褪色,如SO2與品紅(可逆)。
(3) 氧化劑氧化有機色素而褪色,如HClO、Na2O2、H2O2、O3等(不可逆)
請同學們根據SO2的性質推斷其用途。
SO2也有它的害處。
【板書】三、SO2的污染
進行對環境影響的專題報告。
①對人體有什么危害?
是大氣中主要污染物之一,是衡量大氣是否遭到污染的重要標志。 在我國的一些城鎮,大氣中的危害較為普遍而又嚴重。
進入呼吸道后,因其易溶于水,故大部分被阻滯在上呼吸道,在濕潤的粘膜上生成具有腐蝕性的亞硫酸、硫酸和硫酸鹽,使刺激作用增強。上呼吸道的平滑肌因有末梢神經感受器,遇刺激就會產生窄縮反應,使氣管和支氣管的管腔縮小,氣道阻力增加。上呼吸道對的這種阻留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對肺部的刺激。但進入血液的仍可通過血液循環抵達肺部產生刺激作用。
可被吸收進入血液,對全身產生毒副作用,它能破壞酶的活力,從而明顯地影響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代謝,對肝臟有一定的損害。動物試驗證明,慢性中毒后,機體的免疫受到明顯抑制。
濃度為10~15ppm時,呼吸道纖毛運動和粘膜的分泌功能均能受到抑制。濃度達20ppm時,引起咳嗽并刺激眼睛。若每天吸入濃度為100ppm8小時,支氣管和肺部出現明顯的刺激癥狀,使肺組織受損。濃度達400ppm時可使人產生呼吸困難。與飄塵一起被吸入,飄塵氣溶膠微粒可把帶到肺部使毒性增加3~4倍。若飄塵表面吸附金屬微粒,在其催化作用下,使氧化為硫酸霧,其刺激作用比增強約1倍。長期生活在大氣污染的環境中,由于和飄塵的聯合作用,可促使肺泡纖維增生。如果增生范圍波及廣泛,形成纖維性病變,發展下去可使纖維斷裂形成肺氣腫。可以加強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據動物試驗,在和苯并(a)芘的聯合作用下,動物肺癌的發病率高于單個因子的發病率,在短期內即可誘發肺部扁平細胞癌。
②受酸雨危害的地區主要有哪些?
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以前,酸雨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如北歐地區受到歐洲中部工業區排出的酸性氣體的影響,出現了酸雨。之后,到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酸雨的危害全面顯示,其范圍由北歐擴大至中歐,同時北美也出現了大面積的酸雨區。八十年代以來,在世界各地相繼出現了酸雨,如亞洲的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南美的巴西、委內瑞拉,非洲的尼日利亞、象牙海岸等都受到了酸雨的危害。
酸雨最集中,面積最大的地區是歐洲、北美和我國。目前酸雨危害已擴大到中北歐、美國、加拿大 ,水體受酸雨的影響而酸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加拿大30多萬個湖泊,到二十世紀末,有近5萬個因湖水酸化湖中生物將完全滅絕。酸雨對森林的危害在許多國家已普遍存在,全歐洲1.1億公頃的森林,有5000公頃受酸雨危害而變得脆弱和枯萎。
我國出現酸雨的地區已由八十年代初期的西南局部地區擴展到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成為我國危害最大的大氣污染問題。目前,我國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嚴重,其中心區域酸雨pH年均值低于4.0,酸雨頻率在80%以上;西南地區南充、宜賓、重慶和遵義等城市的酸雨區,僅次于華中地區,其中心區域的酸雨pH年均值低于5.0,酸雨頻率高于80%;華南沿海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地區以及南至廈門的沿海地區,覆蓋蘇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區;華南地區的酸雨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及廣西的東部地區,中心區域酸雨頻率60~90%;北方地區也有一些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如青島、圖門、太原、石家莊等地。
小結酸雨的形成:
H2O O2
(1)SO2 H2SO3 H2SO4(主要途徑)
灰塵 H2O
(2)SO2 SO3 H2SO4
作業 :P133,一、二、三、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