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二氧化硫的性質和作用》
一、設計思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所設計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應著眼于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學生化學綜合素養的構建,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從三個維度的角度來構思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安排。本節課在教學內容上,讓學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質,了解二氧化硫對空氣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在教學設計上,要著重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根據提供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設計特色:將so2的性質和作用的學習過程設計成實驗探究過程,
在探究活動中,學生之間通過彼此對話、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共同解決問題。將在教學過程中把多媒體輔助教學、實驗教學和引導啟發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巧妙的結合,營造出師生互動的和諧課堂,并且將三維目標溶合于探究的過程中,以期達到有機的統一。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so2的性質和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學生認識so2的性質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本節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學1》的最后一個專題,是在學生學習了氯、溴、碘、硅、鈉、鎂、鋁、鐵、銅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硫及其化合物。這是對高中化學必修階段無機化合物知識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同時也將為本專題后續章節“硫酸的制備”、“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轉化”等相關知識的學習打下伏筆,為《化學2》及后續選修課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高中階段元素化合物知識體系的一個重點,也是知識過渡的一座橋梁。
三、學情分析:
(1)本節課以“酸雨”為背景,它是當今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也是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學習素材,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2)此內容之前學生已完成了氧化還原反應、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識體系等知識的學習,這些內容對so2知識的學習起到了鋪墊和支持的作用。
(3)高一年的學生年齡一般在16歲左右,思維敏捷、活躍,但不夠嚴謹。比較喜歡動手做實驗,但缺乏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因此,必須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加以培養
(4)在前面的教學中,已完成了許多的探究或驗證實驗,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能夠勝任本節課的實驗探究活動。
四、教學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學過程中教學條件和學生認知能力等實際情況,本人確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學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③使學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
2)過程與方法:
① 使學生學會通過閱讀資料等途徑,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② 使學生通過實驗探究歸納出so2的性質;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思維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