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課 世界格局的新變化 教材教法
“蘇聯解體”的分析
1.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第一,改革的背景。蘇聯作為兩大超級大國之一,擁有著與美國相匹敵的龐大軍事力量,但其經濟實力卻一直遠不如美國。進入70年代之后,面臨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所謂新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蘇聯的經濟卻日益衰退和惡化。蘇聯不僅在科技水平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經濟實力也再難以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同美國繼續爭霸了。為了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為了維持蘇聯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進行較為徹底的改革,對于進入80年代的蘇聯來說,已是勢在必行。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歷程和方向: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就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后,隨即在蘇聯展開了大規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爾巴喬夫確立了把國內和對外工作的重點轉到發展經濟上來的方針,但由于對原有經濟體制觸動不大,因此蘇共“二十七大”(1986年)制訂的“加速經濟發展戰略”未見成效。經濟改革推進不下去,戈爾巴喬夫認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他轉向政治改革,以求掃清障礙。但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準備用“全人類標準”來改造社會主義。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新的品質”應是“民主和人道主義”,進而又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趨于接近”的論點。這樣,戈爾巴喬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了科學社會主義。這種“新思維”的認識,反映到政治改革上,便是從揭露社會主義的“黑暗面”,發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黨制。其結果,是導致人們思想的嚴重混亂和出現黨派林立、紛爭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隨蘇共中央決定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迅速尖銳并表面比,局面已到了難以控制的地步。
2.“八一九”事件。第一,事件的起因:“八一九”事件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導致了局勢的混亂;其直接導火線,是《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的簽署問題。這一條約的簽署,不僅意味著蘇聯國家體制將發生重大變化,變為一個松散的邦聯,而且意味著對民族分離活動的讓步和認可蘇聯瓦解的開始(有6個加盟共和國拒絕參加簽訂新聯盟條約)。第二,事件結局所反映的問題實質:“八一九”事件歷時不到60個小時即告失敗,這固然與事件發起者的計劃不周有關,但其實質,則是事件的發起者們也無力應付由事件發生后的國內外局勢。第三,事件的影響:國家政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蘇聯完全解體。
3.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蘇聯的解體,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復雜的現實原因。對此,教材已作了三方面的概括。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關于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不適應當代科技發展,尤其是70年代出現的以電子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時代”,與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計劃經濟體制不適應;全力發展軍事工業的政策;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偏差;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政策。第二,關于內部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關于外部原因。對于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經濟上的實力。
對“東歐劇變”一目的分析
1.東歐劇變的發生和實質。1989年至1990年,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的動蕩,急轉直下的政局變化,令全世界為之瞠目。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在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六國,政權紛紛易手,執政四十多年的共產黨、工人黨均下臺成為在野黨(其中民主德國統一于聯邦德國;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于1992年3月在大選失敗后下臺;南斯拉夫在經歷近一年之久的內戰后,于1992年4月最終分裂為五個獨立的共和國)。伴隨共產黨喪失執政地位,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在經濟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劇變后的東歐各國,已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
2.東歐劇變的三個階段。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各國雖然因情況不同而呈現著某些不同的變化特點,但大體上都經歷了相同的三個階段。教材對這三個階段作了概括的介紹。深入分析這三個階段,可以總結出深刻的歷史教訓。第一階段,其特征表現為黨內外的反對派相互呼應,向執政黨施加壓力甚至提出挑戰,時局嚴重動蕩不安。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東歐國家始終未能解決好政治、經濟體制中和政策上存在的問題,官僚主義乃至腐敗現象沒有得到糾正和鏟除,經濟發展遲緩甚至趨于停滯,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缺乏改善提高。由此導致群眾的嚴重不滿和失望,執政黨失去了領導核心的凝聚作用。第二階段,其特征表現為執政黨對反對派無原則的妥協退讓。這不僅使反對派得以擴大勢力,也勢必導致廣大群眾的思想混亂,以至局面完全失控。經過第二個階段,第三個階段的出現便成為不可避免的了。還有,在東歐劇變的過程中,美蘇等的外部影響也起了極為重大的作用。
3.東歐劇變的主要原因。首先,教材指出,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次,教材將劇變的原因作了四個方面的歸納:第一,關于歷史原因。二戰后,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后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制成為唯一可奉行的社會主義模式。在蘇聯大國主義的控制下,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雖在“冷戰”形勢下曾起到強化社會主義陣營的作用,但同時也使蘇東矛盾不斷積累加劇。第二,關于內部原因。經濟方面:二戰后,蘇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計劃經濟體制成為東歐各國的圭桌。東歐各國雖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以至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現象出現。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獲取相當數量的群眾的支持并最終以大選的形式獲取政權。第三,關于蘇聯因素。二戰后,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制,一方面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一方面,又是維系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系和甩掉東歐這個經濟包袱(據估計,從1972年到1981年,蘇聯對東歐的貿易補貼總額為1019億美元),放松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首先在東歐各國上臺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并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第四,關于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一戰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采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干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干預了事態的發展。
對“東歐劇變”一目的處理
1.點明東歐劇變的實質,使學生明確東歐劇變的“變”,是指東歐國家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中三段小字內容,通過對波、民德、羅三國具體情況的了解,使學生加深對東歐各國的劇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認識,進而分析三個階段的基本特征和出現原因,并從中引出相應的歷史教訓。
3.引導學生分析東歐劇變的內因和外因,進而引導學生從兩極世界格局的大背景出發,遵照全面把握事物內在聯系的要求來認識問題,得出蘇聯因素(包括歷史上的)是導致東歐劇變的重要因素的結論。
對“蘇聯解體”一目的處理
1.從引導學生評價勃列日涅夫執政的18年,導入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以避免使學生產生蘇聯如無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還能依然強大的錯誤認識。
2.在分析了蘇聯解體的內部、外部原因后,可向學生提問:“依你看,蘇聯的改革應堅持哪些方針和原則?”“中國怎樣才能夠有效地防止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這樣兩個問題,使學生能夠從本課的學習中,引出相應的歷史教訓,并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重大意義的認識。
教法提示
一、結合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過程和原因的講述,適當調出本課軟件“理論指導”中關于經濟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和內因與外因之間的關系的經典論述,引導學生用以分析本段歷史,培養其理論思維和提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結合“八一九事變”的講述,調出本課軟件“文獻資料”中的兩份文件,引導學生對照課文加以分析,既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又提高學生分析原始文獻的能力。
三、講授中,可調出多媒體圖片,營造歷史氛圍,加強教學的形象性,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