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江南經濟的發展;屯田制、均田制。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特點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歸納綜合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及有關習題中所摘引的文字資料,進一步培養與提高學生閱讀和
處理歷史材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分裂時期,盡管長期戰亂,但社會物質生產仍在發展,從而進一步明確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是一切歷史發展的基本條件。
2. 從南方經濟的發展中理解和平安定的環境對經濟的影響。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江南經濟的發展;屯田制、均田制。
教學過程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1.江南經濟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
⑴秦漢時期,南方經濟明顯落后于黃河流域。
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持續時間長,南方相對安定。江南經濟迅速發展。
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⑴由于士族享有特權,佛教盛行,地主莊園經濟、寺院莊園經濟膨脹。
⑵莊園經濟惡性膨脹,大量隱匿農戶,封建國家與地主、寺院爭奪對土地和勞動力的
控制非常劇烈。
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
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二、江南農業的開發
1.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⑴北方大量人口南遷。西晉末年以后,上百萬北方人口南遷,充實了江南的勞動力,
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⑵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⑶一些統治者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
政策;
2.概況
⑴六朝時期,特別是東晉南朝,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
及嶺南和閩江流域。
⑵那時,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農田水利興修較多,農作物品種增多,
單位面積產量提高。
⑶各地發展還很不平衡,三吳地區最發達,此外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
要產糧區。
3.產生的影響
⑴江南經濟開發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⑵為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三、重要的經濟制度
1. 屯田制:
⑴產生:漢末,曹操總結西域屯田經驗,在許下屯田成功,以后大范圍推廣。
⑵做法:統治者招募流亡農民,按軍事編制,幾十人一屯,開墾荒地,并設官管理。屯田農民享有土地使用權,按比例向官府交納收獲物。
⑶評價:屯田是封建土地國有制,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2. 均田制
⑴實施:485年,北魏統治者采納漢族謀臣建議,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⑵內容:①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應受田。②土地不得買賣。③管理在任時可按級別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評價:該制度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完備的一種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受田農民的土地占有權和使用權,改變了賦稅征收的混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