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上冊全冊教案
【】19、“左”傾與右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傾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 “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比右傾小。
【】20、中共領導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失敗的最大教訓是不根據本國國情,堅持“城市中心論”,從中得到的最大啟示是應該從城市轉入農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21、《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分別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和治國方案,但最后都沒有實行。根本原因:《天朝田畝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資政新篇》在于無社會基礎。
【】22、近代前期三次運動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3、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的名稱辨析:“革命根據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地區。由于這一時期,大部分革命根據地都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所以又被稱作“蘇區”(蘇維埃區域的簡稱);“敵后抗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后”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解放區”是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區域,以區別于國民黨統治的區域(“國統區”)。
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24、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結束,而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結束。它是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而不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這一制度的重要機構。
【】26、 “一國兩制”并不能說兩制都是主體。“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是一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種制度并存,國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
【】27、 “一國兩制”下設立的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完全自治。
【】28、 中國臺灣問題不同于港澳問題,前者是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而后者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后根據國際協議形成的,屬于二戰的遺留問題。
【】29、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政體,人民代表是我國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
【】30、 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綱領性文件不是《共同綱領》而是1954年憲法。
【】31、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
【】32、“文革”得以發動的根本原因不是黨內制度不健全,而是黨的“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 中國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樣的悲劇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并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而不單是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
【】33、憲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據,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標志。20世紀上半期中國歷史上的幾部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孫中山19xx年在南京頒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1954年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